第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的西西裏之戰(第4/10頁)

羅馬的軍官與水兵均尚未習於海戰,機動性必然不及迦太基,為彌補此等缺陷,羅馬乃指派士兵背負新的任務。每艘戰船船首,置以吊橋,可以向前方或兩舷放下;兩舷各備欄杆,前端可容兩人。當敵船直沖而來或在回避之後兩船並行之際,甲板上之吊橋驟然落下,以鐵爪勾住敵船,由此不僅可使敵船不得逃脫,且使羅馬士兵可以沿橋沖上敵方甲板,進行類似陸地之肉搏戰。羅馬並未訓練特別海軍,而以陸軍步兵充任。在大戰期間,一艘戰船上曾有軍團士兵一百二十人之眾;不過這是包括登陸部隊在內。羅馬人以這種方法締造了足以匹敵迦太基的艦隊。有些人誤以為這是童話。然而艦隊之建造在羅馬人是舉國共赴的高貴工作——憑著這個工作,由於他們關於何者為必然、何者為可能有清楚觀念,由於巧妙的創造發明,由於決心與毅力,他們將羅馬從毀亡的危險中挽救過來。

米萊海戰勝利

然而,接戰之始對羅馬人並不有利。羅馬艦隊司令,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領十七艘先頭戰艦赴墨西拿之際(公元前260年),於航程中曾幻想奇襲擄獲利帕拉。但在羅馬先頭艦隊拋錨於港口之際,一支迦太基分遣艦隊卻封鎖港口,不戰而捕獲羅馬全中隊與執政官。然而羅馬主力艦隊並未因此而受嚇阻,戰備完成之後立即開向墨西拿。在沿意大利海岸航行之際,與迦太基偵察艦隊遭遇而重創之,足以平衡羅馬中隊所受損失而有余。主力艦隊以勝利姿態想駛入墨西拿港,由執政官蓋烏斯·杜伊利烏斯接替其被捕同事之缺,在漢尼拔指揮下自巴勒莫駛出的迦太基艦隊,於墨西拿西北方的米萊岬角與羅馬艦隊遭遇,展開第一次殊死決戰。迦太基人見羅馬戰艦外形拙笨,航術不佳,掉以輕心,以亂陣相撲;但新發明之吊橋卻發揮極大作用。羅馬戰艦一旦鉤住迦太基戰艦即予以毀滅性之重擊;後者無論從船首或兩舷接近前者,均有被吊橋搭住之危險。戰爭過後,五十艘——約為迦太基艦隊之半數——戰船為羅馬人或毀或俘;被俘者包括漢尼拔旗艦——原屬皮拉斯王之艦。戰果豐盈,而影響更巨者則為士氣。羅馬一日之間成為海上強權,擁有優良武器足以終止長期困擾國境、並有毀滅意大利商業可能的戰爭。

西西裏與薩丁尼亞沿岸之戰爭

展開在羅馬人面前的有兩份計劃。其一,他們可以攻擊意大利沿岸諸島的迦太基人,把西西裏與薩丁尼亞沿岸要塞一一攻克——海陸密切配合,這可能是實際可行的一途;成功之後,可以以迦太基退讓諸島為條件談和,設若不接受此等條件,或使羅馬人不滿意,則第二步即將戰爭帶至非洲。其二,不顧諸島,立即以全副力量投入非洲,但所采取的不是阿加索克利斯焚船而背水一戰的絕然手法,而是在非洲入侵軍與意大利之間維持強大支援艦隊;如此,在初步成功之後,敵人由於驚恐,有望締結一條溫和的和約,而如果羅馬人想把事情推至極端,也可以逼迫敵人無條件投降。

他們先選擇第一個行動計劃。在米萊之戰(公元前259年)後一年,執政官魯西烏斯·西庇阿奪取了阿爾及利亞在科西嘉的港口——西庇阿的墓碑保留到現在,載有此事——使科西嘉成為反薩丁尼亞的海軍基地。在該島北岸的烏爾比亞,羅馬人意圖建立根據地,但因缺少登陸部隊而失敗。次年(公元前258年),戰果較佳,沿岸無城墻防衛的村落遭受劫掠,但羅馬人仍未能建立永久基地。西西裏進展亦不大。哈米爾卡指揮迦太基軍,英勇而精於戰略,不僅海陸軍善戰,且運用政治變節得法。每年均有許多小鎮叛離羅馬,要從腓尼基掌握中重新爭取,倍感艱困;在岸邊堡壘中的迦太基人則堅不可破,尤其以巴勒莫的司令部及德瑞帕納的新要塞為最。後者由於海防較易,哈米爾卡乃將埃利克居民遷至該處。公元前257年,在丁達裏斯岬角第二度大規模海戰,兩方均宣布得勝,對形勢未有任何扭轉。如此,羅馬戰事未能進展,其原因或許系因司令屢加更換,命令不一,使連串小規模戰爭極不易全力以赴,也或由於戰略關系使然,因為當時戰爭科學尚在初步階段,一般言之,不利於攻擊者,尤其不利於羅馬人,因為他們剛剛進入科學戰爭的門檻。意大利沿岸所遭受的劫掠雖已停止,但意大利商業並未比艦隊建造之前好轉。

直攻非洲 海軍於埃克諾穆斯的勝利

倦於前述戰事的毫無成果,急於使戰爭結束,元老院乃決定改變計劃,直攻非洲。公元前256年春,三百三十艘戰船的艦隊駛向利比亞;在西西裏南岸,希邁拉河口,四個軍團的登陸部隊上船,由幹練的執政官馬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盧斯與魯西烏斯·曼利烏斯·渥爾索擔任將軍;迦太基艦隊司令任敵人陸軍登船;但在羅馬艦隊航向非洲時,卻發現迦太基艦隊在埃克諾穆斯岸外排成戰陣,保衛祖國,阻擋入侵。海軍人數超出此次者歷史少見。羅馬艦隊三百三十艘,至少包括十萬水手,四萬登陸部隊;迦太基艦隊三百五十艘,人員至少同等;因此加入海戰者總數接近三十萬。腓尼基戰艦排成一線,左翼支於西西裏海岸。羅馬艦隊則列為三角形,兩位執政官艦隊司令的旗艦位於三角頂點,第一、二中隊分別向左右兩方排成斜陣,第三中隊,配以運騎兵之拖船,則形成底線。因此,羅馬人的隊形為密集陣線。第四中隊為預備隊,隨後一段距離。楔形船隊毫不費力即突破迦太基陣線中央,因後者故意閃讓,因之纏戰為三組。兩艦隊司令與左右兩翼與迦太基中央陣線接戰,迦太基沿岸之左翼船隊則包圍羅馬第三中隊,後者因所拖之騎兵隊,無法追及左右兩翼,而被迦太基優勢戰船沿岸逐擊;同時,羅馬預備隊則已出海,從後方襲擊迦太基之右翼。三組纏戰中第一組隨見分曉:迦太基船陣中央顯然弱於羅馬左右兩翼,鎩羽而逃;但羅馬其他二支船隊則遭遇重創;但近戰之際,羅馬吊橋發揮可怕攻擊能力,因而得以支撐,以待旗艦艦隊。後者趕至,救得預備船隊,迦太基右翼在優勢敵軍下撤退。現在,戰爭於羅馬有利,凡能航行者,均撲向迦太基左翼,而後者因戰果豐盈,不知退卻,被羅馬大量船隊所圍,幾盡被俘。但從其他方面看來,兩方損失略近平等,羅馬戰船沉沒二十四艘;迦太基沉沒二十四,被俘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