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羅馬與迦太基的西西裏之戰(第3/10頁)

與希羅締和

同時,羅馬執政官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考德克斯則率領其陸軍主力到達利基翁,乘黑夜偷渡海峽,竟未為迦太基艦隊察覺。羅馬人既大膽又幸運;迦太基盟軍,未料被羅馬主力攻擊,在未能聯合之下被從城中出擊的羅馬軍團打得片甲不留;墨西拿城於是解圍。是年夏季,羅馬掌握戰場,並曾圖攻敘拉古而為後者所敗,圍攻依克特拉(位於敘拉古及迦太基邊界),損失頗重,乃回兵墨西拿,在此處留下強大的駐防軍後,其他部隊乃班師回意大利。羅馬人這第一度離開意大利的戰爭,結果或許不盡符合國內原先的預計,因為執政官並未得勝;然則羅馬人在西西裏所展示的精力,必在西西裏的希臘人心中留下強烈印象。次年,兩位執政官率領兩倍的軍力直入西西裏,未遭阻擋;執政官之一,馬庫斯·瓦勒裏烏斯·馬克西穆斯——後來因此役而被稱為“墨西拿的英雄”——大戰迦太基與敘拉古聯軍,獲輝煌勝利。此役之後,迦太基人再不敢與羅馬人對陣;哈萊薩、森杜瑞帕與其他較小的希臘城鎮均加入勝利者陣營,而希羅也放棄迦太基,與羅馬締結和約與盟約(公元前263年)。在他看出羅馬人對西西裏的幹預遠較迦太基人熱衷,而他尚有時間可以不做犧牲與讓步即締合約時,他便做下明智選擇。西西裏的中間城邦,即敘拉古與墨西拿,既無法遵循其自身之政治路線,便只有在羅馬與迦太基二霸權之間做一選擇,而選羅馬乃是必然之事,因羅馬可能尚未構成征服西西裏之計劃,它的政策僅在阻止迦太基人,並很可能會有比較公正的待遇對待西西裏城鎮,給予它們比較自由的貿易條件,以替代迦太基人所追求的專制與獨占體制。自此以後,希羅即一直是羅馬人在西西裏島上最重要、最堅定而又最受羅馬人尊重的同盟。

占取阿格裏根圖姆

如此,羅馬人達到了他們當前的目標。由於跟敘拉古與墨西拿的雙重聯盟,由於他們穩定地據於整個東岸,乃能保持登陸該島並供應軍隊後援之途徑(這在以前一直極感困難);而原先顯得可疑與魯莽的戰爭,於今已獲肯定之答復。除卻撒姆尼和伊特魯裏亞之戰以外,所投入之國力未有如此巨大者。次年(公元前262年)派往該島的兩個軍團,在與西西裏之希臘人聯合下,即已足夠把各處的迦太基人驅入堡壘之內。迦太基總司令,吉斯戈之子漢尼拔,將其部隊之精華投入阿格裏根圖姆,以保衛此迦太基最後最重要之內陸城市。羅馬人無法攻入如此鞏固之城池,乃掘壕溝圍困之,壕溝之外,雙重紮營;被圍者約五萬人,不久即陷於匱乏。迦太基艦隊司令漢諾乃登陸赫拉克裏亞,切斷圍困阿格裏根圖姆羅馬軍之援路。於是雙重被圍者均陷於極度匱乏。最後,為突破困境,乃舉行決戰。努米底亞騎兵顯然優於羅馬騎兵,而羅馬步兵則優於腓尼基步兵;羅馬以步兵贏得此戰,然損失極重。兵困馬乏的戰勝者在混亂與困頓之下,疏於防範,竟使城內被久困者得以出城,逃抵艦隊。然則,勝利所導致之後果仍極重要。阿格裏根圖姆落入羅馬之手,因之西西裏全島均為其掌握,迦太基人所剩者唯有海上堡壘,而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漢諾的繼任者——公然駐守,誓死不退。島上戰事平息。唯一殘留者為西西裏之堡壘中所發出之襲擊,騷擾意大利沿岸,使羅馬人防不勝防,嚴重受損而極感困惱。

海戰開始 羅馬人建造艦隊

事實上,這是羅馬人首次感覺到這場戰爭的真正艱困。我們已經說過,迦太基人曾警告羅馬人,不要把事情逼到決裂的程度,因為如果迦太基人不允,羅馬人沒有在海水中洗手的自由,這個威脅並非空言。迦太基艦隊統治海洋,所向無敵,不僅使西西裏沿岸諸城臣服納貢,並對意大利本土可以發動襲擊;為此,公元前262年不得不於此設置領事軍。大規模入侵未曾發生,但迦太基分遣隊則常登陸意大利沿岸,向羅馬之聯盟城鎮收稅,最嚴重者則是羅馬及其同盟之商運完全癱瘓。這種情況不需很久即足以完全毀滅卡厄瑞、奧斯提亞、那不勒斯、塔倫圖姆與敘拉古諸城,而迦太基雖然失去西西裏之貢金,卻可以從其他地方所征收及掠奪者彌補。現在,羅馬人了解到了狄奧尼修斯、阿加索克利斯與皮拉斯曾經了解過的事實:在陸上擊敗迦太基易,要征服它卻難。他們看出,一切有賴於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因此決意建造,包括三行劃槳戰船二十艘,五行劃槳戰船一百艘。然而,這重大決議案的實行卻非等閑。演說家們所謂羅馬於此時始落槳於水域,當然系幼稚之言;意大利的商業航運範圍必然已十分廣闊,甚至當時已不乏戰船。但這只是小艇或三行劃槳的戰船,如早期所通用者;晚近由迦太基始創之五行劃漿戰船則全屬用於前線,到此時為止,意大利尚未曾建造;因此,羅馬人此時所采取之步驟,略等於近代建造裝有大炮之快速帆船與小汽艇之國家決意興建洋輪;也如後者必需外國洋輪做模板,羅馬人亦要求造船師以迦太基之penteres(五行劃槳戰船)為模範。當然,如果羅馬願意,可以取得敘拉古與馬塞利亞人之協助,迅即達成防衛目的;然羅馬人再明智不過,深知防衛意大利者必須意大利艦隊。不過,許多海軍軍官與水手均系由盟邦吸取而來;其後,又取用國有奴隸及富裕家庭的奴隸;不久,更取用貧窮公民。在這種積極籌備之下,羅馬在一年之內解決了由陸權國到海權國的問題——此問題曾困阻拿破侖——並非不可信,因為一者當時戰船的建造尚較簡單,二者羅馬人全力以赴;於是公元前260年下水戰船一百二十艘,其數固尚不足為迦太基之對手,但,當時的海軍戰術貴在機動。那時海戰,重甲步兵與弓箭無疑也在甲板上作戰,拋擲器也系從甲板拋擲。但常用而實際有決定性的戰法則是對敵船攔腰直撞,為此原因,船首均裝以沉重之鐵嘴;參戰船只互相繞航,直至一方得以直沖另一方,而往往導致受創者沉沒。一般三行劃槳的希臘戰船約有二百人,然只有十人左右為士兵,劃手則為一百七十人左右,每行劃槳有五十到六十人;五行劃槳戰船則約三百人,士兵按比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