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大恐慌(第5/12頁)

大量失業對工業國家政局造成最為嚴重的打擊。因為對許多人來說,經濟大蕭條最直接、最顯著的後果就是大量失業。雖然經濟學家指出(邏輯也同樣證明),事實上,在境況最糟糕的時刻,多數人依然有工作。而且兩次大戰期間,物價下跌,糧食價格甚至比最蕭條的時期降得更快,就業工人的日子,其實比以前更好。可是這又有什麽意義呢?籠罩那個時代的形象,是施粥的救濟餐廳,是歇業的鋼鐵工人“饑餓大行軍”聚集都會首府,向他們認為該負責任的人抗議。政界人士也無法忽略一個事實:德國共產黨裏高達85%的黨員都沒有工作。那些年裏,共產黨員增加的速度幾乎不下於蕭條年間的納粹黨;在希特勒上台前幾個月,增長的速度甚至還要更快(Weber,I,p.243)。

失業現象及後果如此嚴重,難怪被人看作是對國家最為沉重甚至致命的打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倫敦《泰晤士報》一篇評論寫道:“失業,僅次於戰爭,是我們這一代蔓延最廣、噬蝕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惡疾,是我們這個時代西方特有的社會弊病。”(Arndt,1944,p.250.)像這樣一段話,在過去工業化的歷史中,從來不可能出現,真可謂一針見血,比起任何考據研究,都更能充分解釋戰後西方政府實行的種種措施的緣由。

說也奇怪,大蕭條的沖擊,在企業家、經濟學家,以及政界人士心中,反而更為深刻,勝過平民百姓。對一般大眾來說,失業的滋味固然很苦,農產品的價格固然跌得太重,可是他們以為,不管用什麽政治手段——或左或右——總有辦法可以替他們解決這天外飛來的不公現象,因為窮老百姓期望其實很低。但在事實上,舊有的自由經濟體系架構,偏偏正缺乏這樣的解決手段,技窮之下,決策人士更是窘態畢現。為了短期內解決國內危機,他們只好犧牲世界整體經濟繁榮的基礎。4年之內,國際貿易下降了60%(1929—1933),同時期裏,各國卻加速地高築壁壘,力圖保全自己國內的市場及通貨免受世界性經濟風暴的沖擊。可是大家心裏都很清楚,如此一來,全球繁榮所必需的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也將分崩離析。1931—1939年間簽訂的510項各國商業協定之中,60%不再包括國際貿易制度中最重要的一塊基石“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able nation status)。至於少數依然保存的,優惠內容也大幅減低(Snyder,1940)。[4] 在當時來看,這種惡性循環真不知有沒有終結的那一天。

這一切對政治環境自然有莫大的直接影響,產生了自有資本主義以來,創傷最慘重的悲劇,我們在下面將有進一步的討論。不過在探討短期沖擊之前,必須先研究一下經濟衰退所導致的長期重大意義。一言以蔽之:這場經濟大蕭條足足摧毀了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長達半個世紀之久。1931—1932年間,英國、加拿大、北歐諸國以及美國,都一律放棄了長久以來被視為國際匯率穩定所需要的金本位制度。到了1936年,連一向對金條篤信不疑的比利時、荷蘭甚至法國,也紛紛效尤。[5] 象征意味更濃的事件,發生於1931年,甚至連大英帝國也放棄了“自由貿易”的政策。要知道自1840年以來,在經濟上,自由貿易對於英國,就如同在政治上美國憲法對於美國一般,同是兩者身份形象的象征。英國從世界經濟體系中撤退,放棄了自由貿易的原則,愈發凸顯了當時各國急於保護自家經濟的現象。說得更明確一些,西方各國在大蕭條壓力之下,不得不將社會政策的考慮列為優先,經濟事務只好屈居其次了,否則政治後果會很嚴重,德意志等國的例子就擺在那裏——不分左右,各種黨派都被迫走上日趨激進之路。

於是,凡在過去就以提高關稅為手段、抵制外國競爭、保護國內農業的國家,現在把關稅提得越發高了。但單靠提高關稅還不夠,大蕭條期間,各國政府開始提供補助,保證農產品價格,收購過剩的產品,或者幹脆付錢給農家,叫他們停止生產。1933年之後,美國就曾出此下策。70年代和80年代,在“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之下,歐洲共同體幾乎被人數日益稀少的農戶所享有的補貼政策給拖垮。而這個奇怪的矛盾政策,其實正是大蕭條留下的余禍。

至於工人階級,戰後各國致力於消除大量失業的現象,“完全就業”成為改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首要任務。倡導這項政策的人士雖然不止一位,但其中最出名的先覺者和前鋒,要數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他認為鏟除永久性大量失業,有利於經濟發展,其出發點政經兼顧。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完全就業工人的收入,將為經濟制造消費需求。這項看法固然相當正確,可是除此而外,增加需求的方式其實還有許多。英國政府之所以迫不及待,單單挑上這一項急忙實行的緣故——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就急忙推動——主要在於大量的失業對政治、對社會都具有極強的破壞力。這個事實,大蕭條期間大家都親眼看見過了。眾人對此深信不疑,以致多年後當大量失業現象再度出現,尤其在80年代初期嚴重不景氣的時期,許多觀察人士(包括本書作者在內),都以為社會動亂將會再起。結果,出乎意料,混亂並未發生(參見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