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災難的年代(第4/16頁)

回頭再看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況陷入膠著狀態,德國在東線的軍事行動卻保持進展。戰事初起的頭幾個月,坦能堡(Tannenberg)一役,德軍徹底粉碎了俄軍拙劣的攻擊行動。接下來,德軍在奧軍忽好忽壞的間歇支援之下,把俄國軍隊趕出了波蘭。雖然俄軍偶爾還會來一下反擊行動,同盟國的軍事行動顯然已占上風,俄國只能采取守勢,試圖阻止德軍的挺進而已。至於巴爾幹地區,也在同盟國的掌握之中,只是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搖搖欲墜,軍隊表現也時強時弱。而巴爾幹當地的協約國成員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損失就異常慘重了。就比例而言,這兩國軍隊受創最重。因為雖說協約國聯軍占有希臘,但直到1917年夏天同盟國陣線崩潰之前,協約國聯軍部隊都不曾有過任何進展。意大利原打算在阿爾卑斯山區另開辟戰場對付奧匈帝國,計劃卻沒有成功。主要的失敗原因在於意大利士兵不願為外國政府送命,更何況沒有幾個意大利兵懂得這些外國佬的語言。

1917年,意大利軍隊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卡波雷托(Caporetto)遭到重創,意軍甚至還得靠其他聯軍部隊調兵支援——此役後來在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筆下成為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與此同時,法英德三國正在西線打得你死我活;俄國方面的戰情也每況愈下,沙皇俄國政局越發不穩。哈布斯堡的奧匈帝國則一日日走上分崩離析的末路。而老大帝國的瓦解,正是當地民族主義運動樂於見到的趨勢,盟邦諸國的外交部門雖然老大不願意,也只有任其發展。但是大家都知道,歐洲政局從此必將紛擾不安了。

戰爭雙方都絞盡腦汁,想要打破西部戰線的僵局。西線勝利無望,誰都贏不了這場大戰,更何況海軍方面的戰況也陷入膠著。除了幾次奇襲之外,一般而言,海上的控制權操在同盟軍手裏。可是在北海一帶,英德兩國的戰艦狹路相逢,彼此牽制、動彈不得。雙方只開過一次火(1916年)卻不分勝負。不過總算把德國艦隊困在老家出不了門,兩相抵消,協約國還是占了便宜。

雙方也都試過打科技戰。最擅長化學的德國人,把毒瓦斯用到戰場上。結果證明,這種武器既野蠻又沒有多大用處。日後1925年簽訂《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簽約國發誓不得使用化學武器。這倒是各國政府出於真心,為人道緣故反對某種特定戰爭手段的唯一一次共識。事實上,雖然大家還是繼續進行化學軍備,同時也全力防備敵人出此伎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倒都真的沒違約使用化學武器。(編者注: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多次使用過化學武器。)不過人道主義的感情,卻無法阻止意大利人使用毒氣對付殖民地人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道德急劇敗壞,毒瓦斯又重新出現。80年代兩伊戰爭中,西方各國熱心支持的伊拉克,便毫無顧忌大量使用毒瓦斯,對象不分軍隊平民。)此外,英國首先創制了履帶裝甲車,稱為“坦克”,一直沿用至今。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將領,卻看不出坦克有何驚人之處,更別提把它派上用場了。至於剛剛發明不久的飛機,還有德國那種狀似雪茄的充氣飛船,雖然還不大可靠,協約國和同盟國兩方卻都開始用它們演練空中投彈,還好效果不佳。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空戰終於在戰爭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尤以用來嚇唬平民百姓最為有用。

1914—1918年間,影響效果最為宏大的科技新武器是潛艇。交戰雙方既然打不退彼此的軍隊,就只好轉謀斷絕對方糧食。英方所有的補給都靠海運,窒息英倫三島的最佳途徑,自然就是用潛艇不斷發動無情攻擊,攔截運糧的船只。1917年,德國這一招差不多都快奏效了,聯軍最後才想出了克制之法。可是這一場圍海絕糧戰,正是促使美國參戰的主要原因。而英國也不例外,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封鎖德國的補給,不但想餓死德國人,也要置德國戰時經濟於死地。英方的封堵政策,結果出乎意料地成功,原因在於德國人並沒有發揮他們一向引以為榮的效率與理性,經營戰時德國的經濟,這一點我們在下面可見分曉。兩次大戰裏面,德國軍事的機器運作優秀精良,舉世無匹。1917年盟國若不曾向美國求援,在沒有源源不絕美國物資供應之下,單憑德軍的優越,便足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光看德國即使在奧地利拖累之下,還能勉強取得東部戰區的勝利,就可想而知其實力之驚人。1917—1918年間,俄羅斯帝國被德國趕出戰場,導致內部爆發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Bolshevik)奪得政權。新政權與德國議和,訂立“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條約”(Brest-Litowk Peace),從此退出大戰,還失去舊俄在歐洲一大部分的領土。德俄停戰之後(1918年3月),德軍開始有余力全力對付西部戰場,最後也的確突破了西線的防禦,再度向巴黎進發。此時幸有美軍大力增援,裝備不斷湧入,聯軍才喘過一口氣來。可是聯軍曾一度戰況緊急,似乎真的大勢已去。不過,這已經是德軍的最後一搏,它自己也知道已成強弩之末。待聯軍於1918年夏開始發動攻勢,不消幾周,大戰就告終了。同盟國不但徹底認輸,而且完全崩潰。1918年秋天,革命風潮席卷了中歐與東南歐,跟前一年俄國發生的情況一模一樣(俄國革命見下章)。從法國邊境直到日本海,原有的政府全部都垮台了。勝利國的政局也同樣受到震撼,雖然英法兩國的政府就是戰敗也不至於解體,但是意大利就難說了。至於戰敗國家,更沒有一個能在革命的震蕩中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