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災難的年代(第2/16頁)

但是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席卷了每一個強國,事實上除了西班牙、荷蘭、北歐三國以及瑞士之外,全歐洲都加入了這場戰爭。更有甚者,各國軍隊還被一一派往他國執行戰鬥任務;許多時候,這種情況往往是破天荒第一遭。加拿大部隊到法國作戰;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則跑到愛琴海的一個半島上去凝練國家意識——“加裏波利”(Gallipoli)之役變成了澳新兩國立國的神話——然而,這一切現象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改變,卻要數美國人的參戰。他們將開國之父華盛頓的千叮萬囑不要“蹚歐洲渾水”的警告拋置腦後。美國的加入,從此決定了20世紀歷史的面貌。美國印第安人被派到歐洲、中東,中國勞工來到西方,非洲人則成為法國部隊的一員。除了中東地區之外,發生在歐洲地區以外的軍事行動,規模都很小,但海戰的範圍卻再度升格到全球範圍:1914年在南美馬島(Falkland Islands)的外海,大戰雙方揭開了海戰的序幕。而協約國艦隊幾次和德軍潛艇交手的決定性戰役,也都發生在大西洋北部及中部的海面及水下。

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規模,更毋庸舉證說明。全世界所有的獨立國幾乎無一幸免,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皆受到戰火波及。只有拉丁美洲諸國的參與可說有名無實。殖民帝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人民,更是身不由己,毫無選擇的余地。歐洲境內除了日後成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瑞典、瑞士、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歐洲境外除了阿富汗地區,全球各國不是加入戰鬥,就是遭敵占領,或兩者都不能免。作戰地區,遍及五大洲三大洋。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亞群島(Melanesian islands)、北非沙漠、緬甸、菲律賓各地的殖民區,這些遙遠陌生的地名,現在和北極、高加索山區(Caucasian)、諾曼底(Normandy)、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庫爾斯克(Kursk)一樣,都成了報紙讀者和無線電聽眾耳熟能詳的名詞——其實這根本就可說是一切無線電新聞快報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大家上了一堂世界地理課。

20世紀的大小戰爭,不論是一地一區的地區性戰爭,或波及全球的世界級大戰,總體規模都是空前的。1816—1965年的150年間各場戰爭中,根據美國專家依死亡人數排名——美國人就喜歡搞排行榜這一套——前四名都發生在20世紀:分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37年開始的日本侵華戰爭和朝鮮戰爭,每次都死了100萬人以上。而回到後拿破侖時代的19世紀,有記錄可循規模最大的一場國際戰爭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大約死亡了15萬人。拿到20世紀來,這個數字勉強只能跟1932—1935年玻利維亞(Bolivia,人口約100萬)與巴拉圭(Paraguay,人口約140萬)兩國的廈谷戰爭(Chaco War,編者注:指1932—1935年間,玻巴兩國為爭取廈谷地區主權的武裝沖突。此戰約造成十余萬人傷亡,並導致兩國經濟蕭條,軍人執政,影響甚大)相比。簡單地說,進入1914年,人類從此開始了大屠殺的年代(Singer,1972,pp.66,131)。

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起因,本書作者已在另一本著作《帝國的年代》中略述。本書篇幅所限,就不再討論了。這次大戰基本上是一場歐戰,英法俄三國協約,對抗由德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所謂“同盟國”(Central Powers)。塞爾維亞和比利時則分遭奧德兩國攻擊,也立即卷入了戰火。(奧國攻打塞爾維亞,大戰因此爆發;德國攻打比利時,則出於戰略的運用。)旋即,土耳其與保加利亞也加入了同盟國的戰線。而另一邊的英法俄三國協約,也迅速擴展成聲勢浩大的多國聯合。意大利是被引誘進來的,希臘、羅馬尼亞還有葡萄牙(名義上的味道比較重)也紛紛被拖下水。最實際的要數日本,它幾乎立刻加入協約國,為的是接替德國在遠東和西太平洋的地位。對於這個區域以外的事務,日本卻毫無興趣。而其中影響意義最為重大的成員則為美國,於1917年加入協約國。事實上,美國的介入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

德國人當時面對著兩面作戰的可能,和日後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如出一轍。首先,由於與奧匈聯盟,德國被卷入巴爾幹地區的戰事(不過由於同盟四國當中有三國,奧、土、保都在這個地區,就戰略而言,問題並不那麽緊急),但是德國還有另外兩個戰場,它的計劃是往西先將法國一舉擊潰,然後立即揮師東進,在沙皇帝國來不及動員其龐大的軍事力量之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俄國。兩次大戰,德國均出此計,因為它不得不這樣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這種迅速奇襲的手法有了一個名字,叫作閃電戰(blitzkrieg)。]而德國的錦囊妙計前後兩次也都幾乎奏效,可是,最後卻功敗垂成。德軍在宣戰之後五六周,經過中立的比利時等地,挺進直入法國,卻在巴黎東邊幾十裏外的馬恩河(Marne)上被擋住了(後來在1940年時,德方的計劃則成功了)。然後德軍撤退了一些,雙方臨時造起防禦工事——法方有比利時所余地區相助,以及英國一支地面部隊支援。英方這支軍力,後來變得極為龐大。這兩道防線相互平行,延伸極快,從佛蘭德斯地區(Flanders)沿英吉利海峽一帶,一直抵達瑞士邊境,連一絲縫隙也沒有。法國東部和比利時一大部分地方,落入德軍手裏。以後的三年半裏,雙方對峙的情況不曾有過任何重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