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災難的年代(第6/16頁)

這份和約的內容主要著眼於五個因素。其一,歐洲許多政權紛紛垮台,再加上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政權興起,對各地革命活動具有極大的號召力(詳見第二章),這是第一項考慮。其二,便是好好管束舉協約國之力也幾乎無法招架的德國。這一點,始終是法國最大的心事,原因自然不言而喻。其三,便是重新劃分歐洲的版圖,一方面為了削弱德國的力量,再一方面則由於沙皇俄國、哈布斯堡王朝、奧斯曼帝國(Ottoman)三帝國解體之後,歐洲與中東留下一大片空白亟待填補。想要繼承這些土地的多是當地的民族主義者,至少在歐洲地區是如此。對此,戰勝國持鼓勵態度,只要這些人都反共就可以了。事實上,重新分配歐洲版圖,主要依據的原則是“民族自決”,依語言族系建立不同的民族國家。當時被各國視為救星國代言人的美國總統威爾遜(Wilson),就極為熱情地支持這項信念。可是,將這塊語言民族紛雜的是非之地,整整齊齊地分為一個個民族國家,對隔岸觀火的外人來說,自然不覺有何不妥。然而民族自決說來簡單,如此劃分的後果卻慘不忍睹,帶來的災難一直到90年代的歐洲還沒有結束。90年代將歐洲大陸裂為寸斷的諸國沖突,事實上正是當年《凡爾賽和約》作下的孽啊![2]

至於中東地區,多按原有英法兩國的勢力劃分——唯一的例外是巴勒斯坦地區:原來英國在戰時一心為了贏取國際猶太人的支持,曾輕率含糊地許諾猶太人建立一個“家園”。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又一項令人難忘、留給後代頭痛的難題。

其四,則是戰勝國內部的政治因素,以及戰勝國之間的摩擦——實際上主要就是英法美三國。內部政治作用影響的最大後果,竟是美國國會拒絕批準本國總統一手促成的和約。美國最後還是退出了和約的簽訂,造成無比深遠的影響。

其五,就是絞盡腦汁避免類似大戰的重演,這一場大戰讓世界嘗盡了苦果。可是各國的努力卻失敗得很慘。短短20年後,世界又重新點燃了戰火。

防範布爾什維克主義,重劃歐洲版圖,這兩項任務基本上相互重疊。因為對付革命俄國的最佳手段,就是排上一圈反共國家組成的“隔離帶”——不過這是假定初生的蘇維埃俄國能夠生存下去;而這一點在1919年之際,還很難說。而這些新國家的領土,其中多半,甚至全部,都是從沙俄版圖挖出來的,因此,它們對莫斯科的敵意絕對可以保證。因此從北到南,大小國家一一建立起來:芬蘭,是經列寧同意正式脫離的自治區;波羅的海沿岸三小國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歷史上從來不曾建立國家;波蘭被外族統治了120年後終於再度恢復獨立。還有羅馬尼亞,從哈布斯堡王朝接收了奧地利、匈牙利一部分領土,又並入沙俄治下的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版圖一下子擴大了兩倍。這些土地當初都是德國從俄國剪下來的,若非布爾什維克黨奪權,本來理當歸還俄國。西方盟國原來的打算,是把封鎖帶一直建到高加索山區。可是這個如意算盤沒打成,因為土耳其雖然不是共產黨國家,當時卻在鬧獨立革命,對英法這兩個帝國主義國家自然沒有好感,反而和革命俄國交好。至於布列斯特媾和條約後建立的兩個短命獨立小國,亞美尼亞(Armenia)和格魯吉亞(Georgia),以及英國原打算扶助的盛產石油的阿塞拜疆(Azerbaijan)獨立,也因布爾什維克在1918—1920年革命內戰中獲勝以及1921年《蘇土條約》簽訂告吹。總之,在東邊這一帶,只要是在他們的軍事打擊有效圈內,西方大國大致接受德國原先在革命俄國設定的邊界。

東拼西湊,還剩下一大片土地沒有主兒,這片土地主要在前奧匈帝國版圖之內。於是奧地利縮減成由殘余日耳曼人組成的國家,匈牙利也只剩了馬紮爾人(Magyar)余部。至於前奧地利的斯洛文尼亞(Slovenia)、前匈牙利的克羅地亞(Croatia),還有原本獨立的一些小牧民國家,都一股腦兒並入塞爾維亞變成了南斯拉夫(Yugoslavia)。而門地內哥羅(Montenegro)那一片蒼涼山區的居民,失去獨立之後,便一塊投入了共產黨的懷抱,他們覺得自己的英雄氣概,至少還受到共產主義的重視。這個地區過去和帝俄很有淵源,黑山上剽悍英勇的戰士,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捍衛沙俄的信仰,以對抗土耳其異教的侵入。此外,原為哈布斯堡王朝工業中心的捷克(Czech)區,也和原屬匈牙利的斯洛伐克及羅塞尼亞(Ruthenia)兩個農村地區合並,成為一個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至於羅馬尼亞則一下子躍升為一個多元民族的混合國家,波蘭和意大利也各有所獲。其實像南斯拉夫與捷克斯洛伐克這兩國的成立,既沒有道理,更缺乏任何歷史條件。這種瞎拼亂湊的動機,完全出於對所謂民族立國意識的盲信。一是以為共同民族背景即可和平共處,二是以為小國林立對大局無益。於是民族大編隊之下,南部的斯拉夫人(也就是南斯拉夫人)和西邊的斯拉夫人(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都分別集中到這兩個斯拉夫人組成的國家去。不出所料,這種強迫式胡亂點出來的政治鴛鴦譜,到頭來並不穩固。結果,除了土地被人七折八扣大為縮減的奧地利與匈牙利兩國之外——其實它們的損失也並不那麽大——不管是挖自沙俄,還是劃自哈布斯堡王朝,最後,在所有這些新成立的國家裏,內部民族成分之紊亂復雜,實在不亞於它們起而取代的前身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