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第3/7頁)

當戰國開場的前後,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國,自前428年以降,四十多年間,它的政治出了常軌,大權落在亂臣。在這時期中,它有一個君主被迫自殺,一個太子被拒不得繼位,另一個君主和母後一同被弑,沉屍深淵。魏人乘秦內亂,屢相侵伐,並且奪回穆公所得到的河西地方。

穆公的霸圖的追續是自獻公始。他即位的次年(前384年)便把國都從壅(今陜西鳳翔縣)東遷到櫟陽(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他恢復君權,整飭軍旅,兩敗魏師。但秦國更基本的改革,更長足的進展,還要等待繼他位的少年新君孝公和一個來自衛國的貴族少年公孫鞅。

公孫鞅原先遊仕在魏。傳說魏相公叔痤病到要死時,魏君(即日後的惠王)請他舉薦繼任的人,他便以衛鞅對。魏君默然不語。公叔痤更囑咐道:若不用這人,必得設法把他殺掉,勿令出境。魏君答應去後,公叔痤立即喚叫衛鞅前來,把剛才的談話告訴了他,勸他快走。他不慌不忙答道:魏君不能聽你的話用我,又怎能聽你的話殺我呢?後來聞得孝公即位,下令求賢,他才挾著了李悝的《法經》,走去秦國。

前359年(孝公三年),孝公用衛鞅計頒布第一次的變法令。這令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刑法的加嚴加密,人民以十家或五家為一組,若一家犯法,其他同組諸家得連同告發,知情不舉的斬腰;告發本組以外奸惡的與斬敵首同賞,藏匿奸人的與降敵同罰。(二)是富強的新策;凡不做耕織的遊民收為公家的奴隸,努力耕織多致粟帛的人民免除徭役;家有兩男以上不分居的納加倍的人口稅,私相毆鬥的分輕重懲罰;非有軍功的人不得受爵;服飾、居室和私有的田土奴婢的限度,按爵級區別,因此沒有軍功的人雖富也不得享受。這新法施行十年後,秦國家給人足,盜賊絕蹤,百姓從詛咒轉而歌頌。這新法的成效更表現在衛鞅的武功,前352年,他親自領兵征魏,把魏的舊都安邑也攻破了。此役後二年,衛鞅又發動第二步的改革,把國都遷到渭水邊的鹹陽,在那裏重新築起宏偉的城闕和宮殿;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把全國的城邑和村落歸並為三十一縣,每縣設縣令,丞(正副縣長),把舊日封區的疆界一概鏟平,讓人民自由占耕未墾辟的土地,讓國家對人民直接計田征稅。第二步改革完成後,衛鞅於前340年又領兵征魏,把魏將公子卬也虜了回來。於是孝公封衛鞅於商,為商君,後人因此稱他為商鞅,但他的末日也快到了。先時第一次變法令公布後,人人觀望懷疑。適值太子犯法。衛鞅便拿他做一個榜樣,把他的師傅公子虔黥了。後來公子虔自己犯法,又給衛鞅劓了。前338年孝公死,太子繼位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族誅。但商鞅的政策卻繼續被采用。

秦地本是戎狄之區。西周的京畿雖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終不深,好比一件錦衣覆著襤褸。周室東遷後,錦衣一去,便襤褸依然。直至孝公變法時,秦人還不脫戎狄之俗。例如他們還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寢一室,這大約是沿著遊牧時代以一個帳幕為一家的經濟辦法。這種陋俗經商鞅的嚴禁才消滅。又例如秦國道地的音樂,直至戰國晚年,還是“擊甕叩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沒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沒有受文明的軟化。 在六國中秦人是最獷野矯健的。商鞅的嚴刑峻法給他們養成循規蹈矩的習慣,商鞅的特殊爵賞制度使得對外戰爭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發展,秦人遂無敵於天下。

商鞅死後約莫七八十年,趙國的大儒荀卿遊秦。據他所記,這時商鞅變法的成績還歷歷可見。荀卿說:

(秦之)國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淫蕩)汙(猥褻),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順。……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入其國(首都),觀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觀其朝廷,其朝(早)間聽決,百吏不留,恬然如無治者。

荀卿的弟子韓非也說:

今(六國)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

信賞必罰正是商鞅的政術。

荀卿又曾比較齊、魏和秦的強兵政策道:

齊人隆技擊。……得一首者則賜贖錙(八兩)金,無本賞矣(本賞大約是指戰勝攻取之賞)。是事小,敵毳(脆)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是亡國之兵也。……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按一定標準挑選):衣三屬(層)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背)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復其戶(免除賦役),利其田宅(給以好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合格的武卒,幾年後便衰弱不可用。但其特權卻不能剝奪)。……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狹厄(給人民的生路狹隘),其使民也酷烈。……忸(狃)之以慶賞,()之以刑罰,使……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鬥無由也。厄(壓迫)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勝利才算功,不但計首級),功賞相長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王之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