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應有盡有的國家(第3/5頁)

北部的孚日山與南部的侏羅山之間的山口有著很好的通道,羅馬的軍隊(大部分為步兵)可長驅直入此地。不久,法蘭西的大平原上就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羅馬城堡、羅馬村莊、羅馬市場、羅馬教堂、羅馬監獄、羅馬劇場和羅馬工廠。在塞納河上有一座小島——凱爾特人仍然在那裏生活,他們居住在用原木搭建的房屋中,這個小島就是魯特西亞(巴黎古稱)——它成為建造供奉朱庇特的神廟的理想地點。當年神廟的所在之地便是今天巴黎聖母院矗立的地方。

由於這座島與大不列顛(公元1—4世紀羅馬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可直接通航,並是可遏制萊茵河與默茲河之間動蕩的一個優良的戰略重心,因此這座小島自然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統治西方的大本營。

正如我在前面討論地圖的一章所述,我們有時對羅馬人當時漂洋過海、翻山越嶺尋路的本事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並不難理解。羅馬人在選擇精確地點方面有一種特殊的本能,無論築港口、建城堡、設商埠,他們都沒有失誤過。一位細心的觀察者在巴黎盆地中度過陰雨連綿的六個星期之後,可能會自問:“羅馬人為什麽偏偏選中這麽個破地方作為他統轄西方和北方殖民地的總部呢?”但是在你面前放上一幅法蘭西北部地圖,地理學家會告訴你問題的答案。

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這一地區被頻繁的地震破壞得亂七八糟,山峰與山谷就像賭桌上的籌碼,被扔過來扔過去。不同時期的四層厚厚的巖層被顛個不停,最終一個疊一個,有點兒像常用來溫暖老祖母心靈的那些中國茶具中的茶托,摞在了一起。最下面,也是最巨大的一層“茶托”從孚日山脈一直伸展到布列塔尼,它的西部邊緣便深藏在英吉利海峽的水底。第二層從洛林直達諾曼底海岸。第三層是著名的香檳地區,它環繞著第四層,這裏曾被確切地稱為法蘭西島。這個島呈圓形,被塞納河、馬恩河、泰韋河和瓦茲河包圍著,巴黎正處於這個島的中央。這意味著安全——絕對的安全——因為它能最大限度地防禦外敵入侵。因為敵人不得不首先攻克這些“茶托”陡峭的外延,而此時,防守部隊早已占據了最佳防禦位置。萬一失守,他們還可以從容地退守到下一道“茶托”防線,在退回到塞納河的小島之前,他們可以連退四次。最後,他們還可以焚燒小島周圍的幾座外橋,將這裏變成一座堅不可摧的要塞。

法蘭西的地質結構

當然,一支意志堅定、裝備精良的敵軍是有可能攻克巴黎的。但是,那是極其艱難的,就像不久前的世界大戰(指第一次世界大戰——譯者注)所證明的那樣。拒德軍於巴黎城外的不僅是英軍與法軍的勇敢善戰,還有幾百萬年前地質變化的功勞,它設置了重重天然屏障,阻擋了西進的敵軍。

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法國人進行了將近10個世紀的鬥爭。但是,當大多數國家不得不去保衛各條不同的邊境時,法國人卻只需傾其全力守好西大門就可高枕無憂。這就解釋了法國為什麽比其他歐洲國家能夠更早地發展成為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現代國家。

整個法國西部地區位於塞文山脈、孚日山脈與大西洋之間,被低矮的山脊自然劃分為若幹個相互獨立的半島和山谷。最西面是塞納河流域與瓦茲河流域,它們通過一條自然通道與比利時平原聯為一體,這個通道自古以來一直由聖昆廷城扼守。聖昆廷城後來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鐵路樞紐,因此它就在1914年德軍進軍巴黎時成為其主要攻擊目標之一。

塞納河流域經由奧爾良隘口與盧瓦爾河流域連成一片,使得這一地區注定要在法國歷史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法國的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又被稱為“奧爾良貞女”,巴黎最大的火車站也被叫做奧爾良火車站,這兩個名稱的由來與該城正處於南北要沖的重要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中世紀,披甲騎士為這樣的重要關隘浴血奮戰,今天,鐵路公司也為這樣的重要樞紐你爭我奪。世界在改變,可是往往改變的越多,對過去的重復也就越多。

盧瓦爾河流域與加龍河流域之間現在有經由普瓦提埃的鐵路線相連,使彼此的交通變得很方便。公元732年,查理·馬特就是在普瓦提埃附近阻止了摩爾人向歐洲深入的腳步。也正是在這裏,公元1356年,黑王子(英王愛德華三世之子,英國著名將領——譯者注)徹底消滅了法國軍隊,使英國對法國的統治又延長了100年之久。

至於那寬廣的加龍河流域,它的南部是著名的加斯科涅地區,在那裏誕生了無畏的英雄達塔南隊長和英勇的國王亨利四世。這一地區由從加龍河上的圖盧茲到納博訥的河谷與普羅旺斯及羅訥河地區直接相通。納博訥坐落在地中海岸邊,曾是羅馬人在高盧地區最古老的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