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第3/4頁)

不可思議的是,這場戰爭的領袖居然是基督教會的忠實教徒。此人名為傑拉德·傑拉德佐,人們通常稱他“渴望的埃拉斯穆斯”。他是一位貧窮的孩子,生於荷蘭的鹿特丹。曾經就讀於德文特的一家拉丁語學校,好兄弟托馬斯是他的校友。埃拉斯穆斯畢業後成為一名教士,並在修道院住過一段時間。他周遊了許多地方,將自己的旅途見聞寫成了遊記。當埃拉斯穆斯開始其作為一名暢銷小手冊作家(在現代,他會被稱為社論作家)的生涯時,全世界都被一本名為《一個無名小輩的來信》的手冊裏一系列詼諧幽默的匿名書信給逗樂了。在這些作品中,他將中世紀末僧侶中普遍彌漫的愚蠢與自負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采用的是一種古怪的德語混合拉丁語的打油詩形式給予揭露。埃拉斯穆斯的知識非常豐富,還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他對《新約》的希臘原文進行了校訂並把它翻譯成拉丁文,為我們提供了第一本拉丁文《新約》的可靠版本。他和古羅馬詩人賀拉斯一樣堅信,沒有什麽能阻止我們“唇邊帶著微笑來陳述真理”。

1500年,埃拉斯穆斯去英國拜訪了托馬斯·摩爾爵士,在此期間,他寫作了一本妙趣橫生的小冊子,名為《愚人頌》。他在書中運用了世界上最危險的武器——幽默攻擊了僧侶以及他們盲目的追隨者們。這本小冊子成為16世紀最暢銷的書,它廣為流傳,幾乎在所有的國家裏都有它的譯本。這樣,埃拉斯穆斯的其他著作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他在作品中提倡對教會的諸多陋習進行改革,呼籲其他的人文主義者與他一道,參與到復興基督信仰的偉大任務中。

不過埃拉斯穆斯提出的這些美妙計劃並沒有實現。由於他對待事物的方式過於理性,也過於寬容,無法取悅那些心急火燎的教會敵人們。人們期待著一位天性更強悍、更果斷的人物來做他們的領袖。他來了,他的名字就叫馬丁·路德。

路德是德國北部的一個非常勇敢的農民,擁有一流的才智。他上過學,是埃爾福特大學的文學碩士。後來,他是朵名沃會的重要成員之一。爾後,他到維滕堡神學院擔任了大學教授,開始向那些冷淡的農家子弟解釋《聖經》的道理。在業余時間裏,他研究了《新舊約全書》的原文,很快他就發現,教皇和主教們所講的話與基督本人的訓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511年,路德因公來到羅馬。這一年,波吉亞家族的亞歷山大六世,這位曾為子女的利益聚斂大量錢財的教皇已經去世。朱利葉斯二世繼承了教皇的位置。此人在個人品格上無可挑剔,可他卻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打仗和大興土木上,所以他的虔誠並沒有給這位頭腦嚴肅的德國神學家路德留下什麽印象。路德非常失望地返回維滕堡,但更為糟糕的事隨之而來。

朱利葉斯教皇曾經希望他無辜的繼承者修建宏偉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龐大的工程剛開工不久就需要修繕了。亞歷山大六世已經花光了教皇國庫中的最後一分錢,1513年接任朱利葉斯的利奧十世,處在了破產的邊緣。他不得已恢復了一項古老的做法,以籌得急需的資金。他開始銷售“贖罪券”。所謂“贖罪券”,其實就是一張羊皮紙,是人們用一筆錢換回來的一張承諾書,它允諾為罪人縮短他本應待在煉獄裏贖罪的時間。根據中世紀晚期的教義,這樣做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既然教會有能力赦免那些死前真心懺悔的罪人,那當然也有權力通過祈禱,縮短靈魂待在陰暗的煉獄裏贖罪的時間。

很不幸的是,這些贖罪券要人們用錢來購買。但對教會而言,這樣做確實是一條增加收入的輕松途徑,另外,實在太窮的人也可以免費領取贖罪券。

事情發生在1517年。當時,一位名為約翰·特茲爾的朵名沃會僧侶壟斷了薩克森地區的贖罪券銷售權。約翰是一位擅長強買強賣的推銷員。說實話,他斂財的心情太過於急切了。他的商業手法惹怒了這個小公國虔誠的信徒們。路德是一個異常誠實的人,盛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件魯莽的事情。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薩克森宮廷教堂的門上貼上自己事先寫好的95條宣言(或論點),猛烈抨擊銷售贖罪券的做法。這些宣言全部是用拉丁文寫成的,普通老百姓並不能理解。路德不是一個革命者,他也無意制造一場騷亂,他只是反對贖罪券這一制度,他想讓他的神職同事們知道他對他們的看法。這原來只是教士和教授們之間的私事,路德並未打算煽動起世俗老百姓對於教會的成見。

很不幸的是,在那樣一個敏感的時刻,全世界都開始對宗教事務十分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心平氣和地討論任何宗教問題而不立即引起嚴重的精神騷動是不可能的。不到兩個月,整個歐洲都在討論這個薩克森僧侶的95條宣言。每一個人都必須選擇自己的立場,支持或反對路德。每一個毫不起眼的神學人員都必須發表自己的主張。教會權威們大為震驚,命令這位維滕堡的神學教授前往羅馬,向他們解釋自己的行為。聰明的路德很快記起了胡斯被處火刑的下場,拒不前往,結果,羅馬教會開除了他的教籍。當著支持他的公眾的面,路德焚毀了教皇的敕令。從這時候起,路德和教皇之間便不可能再有和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