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第4/4頁)

也許路德本人也沒有想到,他成了一大群對羅馬教會心懷不滿的基督徒的領袖。在德國,許多像烏利奇·馮·胡頓這樣的愛國者都趕去保護他。維滕堡、厄爾福特和萊比錫大學的學生們提出,如果當局試圖囚禁他,他們一定會誓死保護他。薩克森選帝侯(指那些擁有選舉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的諸侯)向群情激奮的青年們保證,只要路德呆在薩克森的土地,就沒有人能傷害他。

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1520年。此時,查理五世已年滿20歲了。作為統治半個世界的君主,他不得不與教皇保持良好的關系。他發布命令,在萊茵河畔的沃爾姆斯召開一次公眾大會,命令路德必須出席,並對自己的怪異的行為作出解釋。這時的路德在德國已經成為他們的民族英雄,他慨然前往。在會上,路德拒絕收回他寫過或說過的一切。他的良心只受上帝意志的支配,他願意為他的良心而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經過審慎的協商,沃爾姆斯會議宣布路德是上帝與人民的罪人,禁止所有的德國人給他提供庇護和飲食,並且禁止閱讀這個異端分子所寫的一切書籍,哪怕一個字都不允許,但是這位偉大的改革家卻平安無事。對於德國北部的大多數人來說,沃爾姆斯敕令是一項令人憤怒的蠻橫文件,應該受到斷然唾棄。為了更好地保護路德,人們把他隱藏到維滕堡的薩克森選帝侯的一座城堡裏面。在那裏,他把《聖經》都譯成德語,使所有人都有機會親自閱讀並自己領悟上帝的箴言,得到抗拒教皇的力量。

到了這個時候,宗教改革便不可能再是信仰和宗教的事情了。那些憎惡現代大教堂之美的人們利用這個動蕩的機會,攻擊並毀壞了他們不喜歡也不懂的教堂建築。窮困潦倒的騎士們想強占原屬修道院的土地以彌補過去的損失。居心叵測的王公貴族趁皇帝不在,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在半瘋癲的煽動者的領導下,饑寒交迫的農民趁著時局的混亂,進攻他們主人的城堡,並以舊日十字軍的瘋狂熱情進行燒殺搶掠。

整個帝國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一些王公變成了新教徒(追隨路德的“抗議者”),他們迫害轄區內的天主教徒。另一些王公依然是天主教徒,便絞盡腦汁地要絞死那些新教徒。1526年,在德國召開了斯貝雅會議,試圖規範臣民的宗教信仰問題,會議宣布了一條法令,即“所有臣民必須信奉其領主所屬的教派”。這項命令把德國變成了一盤散沙,成百上千個信仰不同的小公國和小侯國相互敵對,彼此征伐,造成了在今後的幾百年裏政治上得不到正常發展的局面。

1546年2月,路德去世了。他的遺體被安葬在29年前他發出著名的反對贖罪券銷售呼籲的維滕堡的宮廷教堂裏。在短短不到30年的時間裏,文藝復興時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與嘲諷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時期的充斥著討論、爭吵、謾罵、辯論的宗教狂熱世界給替代了。多年以來,教皇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帝國突然之間便土崩瓦解了。整個西歐再度成了一個戰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為了弘揚各自的某些神學教條,展開了難以想象的大廝殺。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些神學教義之深奧難解,簡直就像伊特拉斯坎人留下的神秘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