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宗教改革(第2/4頁)

關於查理大帝就講這些。當時世界的第二大勢力——教會又是怎樣的狀況呢?從中世紀早期開始,教會致力於征服異教徒,告訴他們虔誠正直的生活會有什麽好處。教會逐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會變得極其富有了。教皇不再是一群卑微的基督徒的牧羊人。他住在寬大豪華的宮殿裏,身邊圍繞著一大群藝術家、音樂家和著名文人。大大小小的教堂中繪滿了各種各樣的嶄新的聖像,這些畫像看上去像希臘諸神,然而這一切看上去都沒有必要。教皇把自己的時間不均衡地分布在國家事務和藝術上。國家事務大概只占用了他10%的時間,其余90%的時間都花在欣賞古羅馬雕塑,研究新出土的古希臘花瓶,設計新的夏宮,以及一出新戲的彩排上面。大主教和紅衣主教們爭相以教皇為榜樣,而主教們又努力模仿大主教。只有鄉村地區的教士依然保持著他們忠誠的職責。他們盡力與世俗世界的邪惡以及對美和享樂的異端追求保持著遠遠的距離。他們小心翼翼地遠離那些腐化墮落的修道院,因為那裏的僧侶們似乎忘記了自己應該過簡樸、貧窮生活的誓言。他們只要不制造出過分的公眾醜聞,就憑著自己的膽子盡情享樂。

最後,讓我們看看一般的老百姓。他們的狀況比過去好多了,他們更加富有了,住的房子也比以前寬敞舒適了,他們的孩子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的城市也比以前更加漂亮整潔,他們手中的武器也使得他們能夠與老對手——強盜對抗了,在過去的幾百年裏,那些強盜隨意對他們辛辛苦苦的生意課以重稅。

關於宗教改革的主角們,我就講這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文藝復興對歐洲所產生的影響,然後你就能理解,學術與文藝的復興之後,為什麽會是新一輪的宗教復興。文藝復興起源於意大利,並傳播到法國,可它在西班牙並不是很成功,因為同摩爾人之間進行的長達500年的戰爭使得人們變得心胸狹隘並且對宗教事務變得十分狂熱。雖然文藝復興波及的範圍越來越廣,可一旦越過阿爾卑斯山,情形就發生了變化。

北歐人與南歐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完全不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截然不同。意大利人生活在戶外陽光燦爛的遼闊的天空下,到處都是歡樂和歌聲。德國人、荷蘭人、英國人和瑞典人,他們大部分時間待在家裏,靜聽雨水拍打他們舒適的小房間緊閉的窗戶。這種單調的聲音使他們不苟言笑,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他們時刻想到自己不朽的靈魂,而且不喜歡拿他們認為是神聖莊嚴的東西開玩笑。他們只是對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的內容,包括書籍、關於古代作者的研究、語法和課本感興趣。但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的主要成果之一,即全面地恢復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異教文明,卻使他們感到惶恐不安。

然而,教皇和紅衣主教基本上都是由意大利人組成的。他們把教會變成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俱樂部,在那裏,他們優雅地談論著藝術、音樂和戲劇,卻少有提及信仰的問題。所以,個性嚴謹的北方人與高雅文明、但對信仰淡然處之的南方人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裂痕,但是似乎沒人意識到這會給教會帶來多大的威脅。

路德翻譯《聖經》

還有幾個次要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麽宗教改革發生在德國而不是英國或者瑞典。德國人與羅馬人之間結有宿怨,皇帝與教皇之間永不停息的爭吵和戰爭引起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仇恨。在其他歐洲國家,政權牢牢掌控在一個強有力的國王手中,統治者常常能夠保護自己的臣民免遭貪婪教士的迫害。而在德國,一個傀儡皇帝統治著一大幫蠢蠢欲動的小封建主,這種政治局面使得善良的市民更加直接地受到主教和教士的擺布。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們有一個癖好,就是興建宏偉豪華的大教堂,而他們手下的高僧們為滿足教皇的心願,便變本加厲地聚斂錢財。德國人認為這是對他們的搜刮,對此他們極端反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極少提到的事實。德國是印刷術的故鄉。在北歐,圖書十分便宜,《聖經》也不再是只能被教士們擁有與解釋的神秘手抄本,它在通曉拉丁文的家庭中成了許多父親和孩子們的必備書本,普通人都可以直接閱讀《聖經》。這原來是違反教會法律的事情,可現在全家人都開始讀起來了。人們發現,原來教士們告訴他們的很多事情與《聖經》中的原文有很多的不同。這就引起了懷疑,問題不斷地被提出來,要是得不到適當的解答,就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於是,當這些北方的人文主義者向他們曾經敬仰的僧侶們開火時,進攻就開始了。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對教皇懷有深深的尊重和敬畏,不敢將矛頭直接指向這位最神聖的人物。至於那些懶惰無知的僧侶們,那些舒舒服服躲在富得流油的修道院高墻之後的寄生蟲們,就成了他們難得的嘲諷和戲弄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