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4/5頁)

最後,走廊終於抵達盡頭,我來到的這個地方肯定是飛船的中心:那是一個敞開的艙井,中部一條金屬扶梯呈螺旋形伸向上方和下方的黑暗中。我踏上第一級台階,光線突然從上面的什麽地方照了下來。我揣測著,是不是有更有趣的東西在上面等待著我,於是我開始往上走。

上層機艙占滿了飛船的整個圓形空間,有個古老的全息井,樣子跟我在古書中看到的差不多,還有散亂的幾把椅子和幾張桌子,為什麽這樣擺,我弄不明白;還有一台大鋼琴。在這裏我要說,海伯利安出生的人中,能夠認出那東西是鋼琴的不及萬分之一——更認不出它是大鋼琴。我母親和外婆都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我們的一輛電篷車中,就放著一台鋼琴,差不多占滿了整輛車子。我時常聽到叔叔和外公一個勁地抱怨,說那樂器太占地方、太重——在穿越天鷹荒野的過程中,我們把所有的力氣都用在推那件沉重的大流亡前的樂器上了;他們抱怨,這年頭會省事兒的人都帶袖珍合成器,那玩意兒可以奏出跟任何一種鋼琴……任何樂器一模一樣的聲音。但媽媽和外婆堅持己見——這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媲美於鋼琴的音色,盡管每次搬動之後,都必須重新調音。外婆在晚上的營火會上彈奏拉赫馬尼諾夫、巴赫、莫紮特的音樂時,外公和叔叔倒不會抱怨。我從年老的外婆那兒了解了大鋼琴的歷史——包括大流亡前的大鋼琴。而現在,我眼前就擺著一台。

我沒去看全息井和其他設備裝置,沒去看彎曲的窗玻璃墻,那裏僅僅顯示出塔樓內部黑色的巖石,我目不斜視地朝大鋼琴走去。鍵盤上金色的字體寫著“施坦威”。我輕輕吹著口哨,手指撫過琴鍵,尚不敢按下去。按外婆所說,在三八年的天大之誤前,這家公司就已經停止生產鋼琴,因此大流亡後就再也沒有一台“施坦威”鋼琴出產過。這麽說來,我摸到的,是一台至少有一千年歷史的樂器。對於我們這群癡迷音樂的人來說,“施坦威”和“斯特拉迪瓦裏”都已經成了神話。這怎麽可能?我思索著,手指依舊撫觸著琴鍵,它們像是傳說中的象牙——一種被稱為大象的已經絕種了的動物的長牙。像塔樓裏那位老詩人之類的人,很可能從大流亡前的困境中活到現在——鮑爾森療法和冰凍沉眠在理論上對此作出了解釋——但是木頭、弦線和象牙的人工制品卻很少有機會完成穿越時空的漫長之旅。

我舒展手指彈了段和弦:C-E-G-B降調,然後是C大調和弦。音質完美無瑕,飛船的音響效果也完美無缺。我們那台古老的直立式鋼琴每次經過穿越荒野的幾英裏旅程之後,就得由外婆調一下音,但這台樂器在經歷了無盡光年和數世紀的旅程之後,音質似乎依舊完美如初。

我拉出琴凳,坐上去,開始彈奏貝多芬的《致愛麗絲》。這首簡單的曲子微微帶著傷感,但似乎很符合這幽靜黑暗空間的意境。事實上,隨著一個個音符如溪流般匯入圓形的房間,光線也好像在我四周暗淡了下去,旋律在黑暗的樓梯上不斷回響。我一面彈,一面回想起母親和外婆,她們絕不會想到,我早年的鋼琴課能讓我有幸在一艘隱藏的太空飛船中獨奏一曲。這想法中的悲傷情緒也齊齊灌注到了彈奏的音樂中。

奏畢,我的手指迅速從鍵盤上收回,內心幾乎帶著負疚感,我突然想到,連這麽簡單的曲子都彈得那麽糟糕,對於這台來自過去的禮物——這台完美的鋼琴來說,我是不是太厚顏無恥了呢。我在那兒靜靜地坐了片刻,思索著這艘飛船,思索著老詩人,思索著自己在這瘋狂圖謀中所扮演的角色。

“棒極了。”我身後傳來一個輕柔的聲音。

我承認,我嚇得馬上跳了起來。我沒聽見誰從樓梯上爬了上來或是爬了下來,也沒感覺到任何人進入這個房間。我猛地扭過頭。

房間內沒有任何人。

“我已經好久沒有聽到這首特別的曲子了。”那聲音又傳了過來。似乎是從這空蕩蕩的房間中心發出的,“我先前的乘客更喜歡拉赫瑪尼諾夫。”

我的手按在凳子邊緣,穩住自己的身子,思索著各種各樣的愚蠢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你是飛船嗎?”我問道,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愚蠢的問題,但我想要答案。

“當然。”傳來它的回答。那聲音很輕柔,但微微帶著男子氣概。我以前當然也聽過機器的語音聲——一直以來,這種東西就到處都是——但它們全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機器。早在兩個多世紀前,教會和聖神就禁止任何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存在,在看到技術內核是如何幫助驅逐者摧毀霸主後,幾千個被毀世界上的數萬億人類中,大多數都全心全意地表示了贊同。我意識到,我的身體已經就這一顧慮作出了反應:一想到我正在和真正的有感知的裝置對話,我的手掌不由得變得潮濕,喉嚨也繃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