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僵屍和伏都教

蟑螂,在爬進籠子時並不是沒穿鞋。

—克裏奧爾諺語

僵屍,即在非洲-加勒比海(Afro-Caribbean)傳說中行走的屍體,它們走路左搖右晃,眼睛毫無生氣,下巴松弛,可能是所有恐怖形象中最嚇人的一個。一想到還魂屍體和用魔法重新復活的屍體就足以使人脊背發涼,哪怕是最勇敢的人。也許這就是為什麽這些年來僵屍一直出現在許多恐怖電影中的原因。這一基礎主題中還被加入了一些其他元素—僵屍有著超人的力量;有超自然能量(比如,它能變成煙從鎖孔進到屋子裏);它不會自然死亡,但能用魔法消滅,還能用可怕的巫術把它變成怪物;此外,它還像食人族那樣吃人肉。一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僵屍非常危險,而且不能輕易地跟更“復雜的”怪物相匹敵。

當然,盤繞在人的心裏的除了僵屍,還有在西非、加勒比和美國一些地區發現的伏都教。

因此,沒有這個信仰系統的第一次審查就不能對僵屍進行審訊。然而,由於伏都教的復雜性,很難對其進行研究。在純理論中,伏都教只是反映了其教徒實踐著意識形態或他們來自哪個地方的無數信仰。那些曾一度遙遠的信仰已經殘缺不全了,剩下的已經融入了他們繁衍生息的地方。

因此,薩泰裏阿教(Santeria)、巫班達教(Umbanda)、奇姆班達教(Quimbanda)、媽媽瓦提(Mami Wata)、閃苟教(Shango)、摩亞比教(Moyambe)和坎東伯雷禮(Candomble)都被認為是伏都教的變形或是其某一方面。實際上這個名字產生了一些問題,因為“Voodoo”好像是英國化的結構,而其他變形是voudon、voodun、vudoun、voodoux。有時還用過一個更英國化的詞語“Hoodoo”。這個詞最初來源於西非達荷美共和國(Dahomey,現在的貝寧)阿拉達(Arada)地區的埃維(Ewe)或亞羅巴(Yaroba)語,字面意思是“取水”。最後,這個詞變成了“招來鬼魂”的意思。招鬼魂需要用在地上編織圖案或給圖案上色的方式。

羅阿

盡管他們非常強大,但使用這些力量和法術(羅阿)的部落的人有點像小孩—他們有好奇心,容易被激怒,又很容易達成和解。他們像小孩一樣生氣、發怒、無禮。他們也很容易被一些東西吸引—亮麗的顏色、特殊的圖案,還有嘈雜的噪聲,這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用來安撫或控制他們。能讀懂並控制他們情緒的人一定有很強的法力,巫師醫生、術士和薩滿道士就可以做到,他們的部落成員和信徒都非常敬畏他們。

哈烏幹和曼波

人類和鬼魂間的關系調解成為亞拉巴人伏都信仰的中心,控制或調停的人在伏都詞語中被稱為哈烏幹(男性)和曼波(女性)。

鬼魂去的地方被叫做“伏都神殿”,那些地方都給了伏都教寬松而有組織信仰的陷阱。

人們曾認為伏都教是一個奴隸宗教,這些奴隸是歐洲奴隸商人從西非海岸帶過來的。他們帶來了本土的宗教,這些宗教常常以自然力量為中心,這些人被蓋上了奴隸的印記,後來被賣到種植園—加勒比地區的種植園。在西印度群島、南美和美國北部的一些地方當奴隸。這些宗教和當地的信仰融合在一起成為基督教的一些元素。

達荷美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變成了法國的殖民地,從17世紀60年代起,法國方濟會的修士們試圖在那裏建立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結果,非洲人的這些宗教信仰都帶有某種“法國特點”,這個特點傳到了奴隸商人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這個“法國特點”經常出現在用到的語言中,還出現在一些儀式上和奴隸本身的看法中。

法國的天主教也影響了奴隸們的某些信仰結構—實際上一些伏都教的元素只是一個非洲異教徒的慣例和基督教神學形式的混合體。因此,古代本土的神靈漸漸與基督教聖人融合在一起;基督教儀式的某些方面也注入到了最基本的“異教”信仰中,聖徒紀念日成為了伏都教儀式的重點,被當做“特殊的時刻”來慶祝。

伏都教和由它演變的其他教派盛行在北美大陸和南美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奴隸交易港口也盛行這些教派,主要的港口位於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新奧爾良)和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地區——這些地方都聚集了大量的奴隸。伏都教迅速傳播,並在各個地方生根發芽。早在1782年,路易斯安那州的政府官員加爾維茲(Galvez)就明令禁止從馬提尼克(Martinique)進口奴隸,因為他認為那些奴隸過分“沉浸於伏都教”,他們會讓新奧爾良人民的生活變得“非常危險”。十年後,來自聖多明各(Santo Domingo)的幾個奴隸在新奧爾良被當眾焚燒,因為他們使用了“伏都教的異教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