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渴望認識社會(第2/6頁)

“怎麽了?”劉夏問。

“沒,沒什麽。”王笑天繼續“咯噔咯噔”地艱難前進。

余發眼尖:“哈哈,你們別難為這單車了,車胎破了還帶人!”

“是嗎?”劉夏一下從車上跳下來。

“來,我帶你。”余發道。劉夏也不猶豫,一下子跳到余發車上。王笑天氣得瞪了余發一眼。余發狡猾地笑笑。

“劉夏,放心,我這跑車是進口的,絕不會半路爆胎。說罷一蹬腳踏走了。余發回頭沖王笑天眨巴眨巴眼,吹了聲口哨,好不得意。

王笑天喪氣地推著車子前行。

蕭遙看見余發帶著劉夏,打趣道:“余發,你給了王笑天多少好處費,他肯讓你帶劉夏?”

蕭遙回頭發現(3)班的同學緊追上來,他一眼就看見那位黑衣少女,朝她微微笑笑,女孩子也笑笑。

欣然帶著耳機正陶醉呢,林曉旭過來:“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走路就是不一樣。小學生是一隊一隊的,中學生是一堆一堆的。”

“那大學生呢?”

“那當然是一雙一雙的嘍!”

“哈哈哈哈!”

就這樣,一路笑,一路樂,到了第一個目的地——深圳皮鞋廠。

發展勢頭擋不住

當他們到深圳皮鞋廠時,正是廠裏上班時間,大約一兩千的女工穿著整齊的廠服,進入工廠。她們很多是騎車上班的。單車棚大約有籃球場那麽大。下車的女工自覺地將單車從裏到外一輛接一輛地停放好,車與車的間隔,行與行的距離都有一定之規,看她們停放車輛,簡直像在看表演。半小時過後,千余輛單車全部停放完畢。

擁有這樣的組織紀律,他們的管理必定是一流的。

接待他們的是副廠長,很年輕,很精神。他和幾個老師握握手,寒喧幾句,就帶同學們進廠房參觀。

“這個廠子成立於1980年,當時這裏只有一排簡陋的鐵皮房,港商搬來100台在香港花二十幾萬港市買下老廠家不要的一套機器設備,湊成一家小廠,卻號稱擁有100萬港市資產。由於這家工廠是以補償貿易的方式租給香港商人的,5年之後收回,香港客商完全是把這個廠作為搖錢樹,作為日後發展的基礎,不可能讓深圳學會整個生產流程,不想讓這間皮鞋廠長大自立,不想為自己樹立競爭對手。

“於是港商並不把全部工序放在深圳制作。在香港接到訂單後,只是將鞋面在這個廠家生產,而鞋底則在另一個廠家生產,在香港組合成鞋,印上made in hongkong(香港制造)的字樣,遠銷歐美。

5年之後,港商走了,只留下生產鞋面的技術和一堆廢機器。皮鞋廠另立門戶了,我們首先想方設法學會制造鞋底的技術。我們不斷地引進、模仿、革新,終於打出了我們自己的拳頭產品。

“香港的成功秘訣在於:中國人的勤奮和英國人的管理再加北京對香港的一貫政策。深圳的成功秘訣在於:借用外面的資金技術加深圳人的好學加特區的政策。

“有天,過去的那位香港老板重遊深圳,見了這個廠子,連聲感嘆‘人來了財運擋也擋不住,深圳要發展也是沒人擋得住的,。這些是這位港商怎麽也料不到的。他眼前的產品印的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字樣。香港人的廠變成了深圳人的。

副廠長講到這兒,所有的人不約而同鼓起掌,所有的人都為之振奮。這是一堂多麽生動的經濟、思想教育課啊。

深圳許多的“零級”企業就是從“歡迎剝削”到“自主遠航”.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許多人認為,特區像一座寶山,金銀珠寶漫山遍野,俯擡皆是;許多人認為,特區是不夜城,燈紅酒綠,花天酒地。這實在是對特區的誤解,是寶山不假,是不夜城也不假,但其中的辛酸和曲折卻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所能概括得了的。

同學們通過皮鞋廠的發展,清楚地看到深圳的成長。

中午。同學們在工廠吃盒飯,趁著空閑的時候,許多同學拿出小本子記啊寫啊,一是為了交作業,二是確實有感而發。

一吃完飯,王笑天就想起他那條可憐的單車帶,下午還要帶劉夏回家呢。王笑天連忙拉著蕭遙去找單車鋪補胎。修好車,回來經過電影院,電影院門口有張大海報《愛你沒商量),海報下方紅色的幾個字很醒目:兒童不宜。

“這四個字是招攬觀眾的最好廣告。”王笑天和蕭遙笑道。這時,劉夏、欣然、曉旭走來:“下午沒活動,看場電影吧!”

“兒童不宜啊!”王笑天一笑。

“什麽片?”

蕭遙剛出口“愛……”就反應過來:“唉,問王笑天吧!”

王笑天搔搔後腦勺,笑:“我……就是那部與電視劇同名,那部很叫座的,就是那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