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2000年,漢江,波特蘭,紐約(第5/21頁)

於佳的工作極其忙碌繁重,每天花在實驗室的時間經常超過12個小時,除了Peter定期過來吃飯外,母女兩人的生活幾乎與在國內沒什麽兩樣,都是周末集中大采購一次,每天早上在家裏吃早餐,做好兩人份的三明治帶上充當午餐,晚上做簡單的晚餐,吃完便各自回房繼續工作和學習。

Peter半開玩笑地責怪於佳:“親愛的,我能理解你的樂趣在工作裏,但你不能讓一個女孩子跟你一樣過這種清教徒式的生活。”

於佳不以為意:“這算什麽。當年高考之前,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啊。”

“在美國沒有小孩子會選擇這樣生活的,青春多短暫,全耗在功課裏、關在家裏太浪費了。”

左思安出來喝水,偶爾聽到,先是皺眉,卻又不禁莞爾。她仍舊不願意跟Peter交流,但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好人,友善大度,除了過分熱心這點讓她敬而遠之以外,她對他並沒有別的看法了。

暑假來臨,左思安開始跟這裏的孩子一樣出去打工,波特蘭一到夏季,滿城都是遊客,很容易找到暑期工作。這天她下班回家,跟往常一樣幫於佳做晚餐,吃完飯後一起洗碗,然後準備回自己房間,於佳叫住了她:“小安,我們談談吧。”

“什麽事?”

於佳卻是一臉躊躇的表情,似乎不知從何說起才好:“有一件事,我希望你不要怪我。”

左思安略一凝神,苦笑一聲:“你們打算結婚了?”

於佳想,有一個過於敏感的女兒,真是利弊各半。她點點頭:“結婚以後,我們搬到Peter在市郊買的房子去住,你上學會稍遠一些,我可以接送你。”

左思安的臉還是慢慢發白了。盡管父母離婚之後,她早知道這一天會來,但母親正式以再婚的方式確認對上一場婚姻的徹底否定仍舊讓她無法接受。她一言不發,回了自己的房間。接下來幾天,她都不跟於佳講話,甚至避免視線相接。

於佳不願意跟女兒這樣冷戰,只得強行攔住她:“小安,試著了解一下Peter,跟他溝通,再確定能不能接受他。

“不用了,”左思安終於開了口,“我不可能接受一個新的父親。”

“你不必拿他當父親,只需要……接納他成為家人。”

“我也不需要新的家人。不過,我沒權利反對,我想過了,畢竟婚姻是你跟他的事情,不需要征求我的意見。”

“我們以後要生活在一起,我當然希望得到你的理解。”

她看著母親,平淡地說:“我理解不理解,都無所謂了。媽媽,明年我會去讀大學,一起生活也只一年的時間了,希望大家尊重彼此的隱私。”

於佳只得說:“我知道他介入你的事讓你很不開心,但他也是好意。我會提醒他注意的。”

與父親的聯系似乎被徹底切斷了。左思安心底有一聲悲涼的嘆息,可是就算母親不再婚,她與父親相隔萬裏,聯系稀少,偶爾通了電話,問完“最近怎麽樣”,交換一點兒最基本的現況,便都有些無話可說。

她明白,她找不回父親無條件的愛,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母親,未免不公平。說到底,這是母親選擇的生活,她又有什麽權利矯情地發表意見。

她想起Peter說的話:她願意選擇什麽樣的生活呢?

她記得她曾經試圖做出的選擇,只能苦澀地笑:似乎生活並沒有給她什麽選擇的權利和機會。

3 _

剛一進入11月份,波特蘭天氣就開始變得寒冷起來,夏天大量湧入緬因州的避暑客和秋天到包括緬因在內的新英格蘭地區看楓葉的觀光客都相繼離開,小城重新歸於寧靜。

這天下午,左思安比平時放學回來得早一些,她跟平時一樣,將做晚餐的材料從冰箱裏拿出來,然後做了奶茶,坐在廚房裏看英語課指定閱讀的To Kill a Mockingbird(《殺死一只知更鳥》)。在超大量的閱讀之後,她的英語閱讀能力提高很快,這本書又是以一個異常聰明可愛的女孩子的視角,描寫美國南方小鎮發生的種族案件,寫得十分吸引人。

她正看得入神,門鈴突然響起,通常這個時候不會有訪客,她有些意外地走過去開門,一下驚呆。站在門廊上的人是高翔,呼嘯的寒風將他的頭發和風衣下擺吹得飄拂起來。

兩人都緊盯著彼此,過了好久,她仍舊講不出話來,他微微一笑:“我從波士頓開車過來,看時間還早,以為你應該還沒放學,按門鈴碰一下運氣。”

“今天下午是老師開研討會,每兩周一次。本來我應該去Baby-sit(臨時受雇代外出的父母照料孩子),給布朗太太照看孩子的,但是她家小本這幾天出水痘了,布朗太太決定親自看護他。”她突然意識到他還站在外面,“呀,氣溫很低,你穿這麽少,快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