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第3/3頁)

“等我看到先王的解釋時,我才霍然醒悟。”

“吾秦發,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

“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

“先王非是執意讓國民死傷,只是國法為重,更不能因小失大。”

聽到扶蘇的話,姚賈等人面色微變。

他們又豈會聽不出扶蘇話中的含義?

扶蘇面色如常。

他繼續道:“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上至公卿,下至隸臣都在國法之下,因此秦國才能日漸富強,現在如果因為減災而破壞秦國之法,那便動搖了國家基本,國法今日能破,明日能破,長久下去,定會法將不法,國將不國。”

“正是因為此。”

“昭襄先王明知可為,卻執意不為,為的便是保證國法穩固,而今天象異動,關東人心惶惶,然災禍並未真的降臨,諸位卻已然生出變更國法之心,實在讓扶蘇有些詫異,先王當初寧死傷無數,也不願變更國法,何以諸位便能這麽輕易就動了變更的念頭?”

扶蘇淡淡道:“諸位或有自己的見解,扶蘇卻是不明。”

“只是扶蘇看來,大秦治災不賑災才是上策,不賑災並不意味著不聞不問,再則這次朝廷提出建立防災減災體系,便是旨在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將災害的危險降到最低。”

“另外。”

“諸位這些年有些太過安逸了。”

“卻是忘了一件事。”

“大秦不養閑人,更不養懶人。”

“朝廷如果直接賑災,那麽日後庶民遇到天災,便只會向國家伸手。”

“如果朝廷只救災,不直接賑災,那麽庶民就需自己思考如何將天災的危害降到最低,因而這才有了,遇到洪災修建都江堰治理洪水,遇到旱災修建鄭國渠引水救旱。”

“這才是真正的修人事以勝天。”

“至於諸位爭論的關東跟關中風習不同。”

“在我眼中並無異同。”

“秦法如此嚴厲無情,為何秦人凜然遵守毫無怨言?”

“根基便在於兩點。”

“其一是秦法公平,法不阿貴,庶民樂見貴胄官吏與他們一體同法。”

“其二是官府敬事,政令快捷,對天災人禍之應對,歷來都是全力以赴。”

“如此才這般深得人心。”

“眼下諸位不想著盡人事,反倒只想用一些旁門左道糊弄,這豈非是本末倒置?”

“另贈諸位一句當年的諺語。”

“治災苦,食果腹。賑災諂,受活散!!!”

“治災才是苦口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