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第2/3頁)

“諸位都無問題。”

“只是此事也的確當拿出解決之法。”

“賑災、治災,兩者未必不能兼容,賑災不影響治災,治災也不一定影響賑災,甚至兩者若是同時施行,或許能事半功倍,不僅能安撫煌煌不安的地方民眾,也能讓民心歸附。”

“只是賑災、治災需有一定側重。”

姚賈長身而立,侃侃而談道:“秦自商君變法以來,關中庶民尚耕尚戰勤奮辛勞,縱是小戶,存糧亦過三年,秦人之非常處,是經年備戰之下生出的囤糧之法,這是秦人久戰隴西,未進中原便形成的老規矩。”

“因而秦地秦人行治災不賑災可行。”

“然關東庶民可有此傳統?”

“未嘗有也。”

“關東庶民家中所囤者,半年糧也。”

“一旦遭遇大旱雨澇等大災,便難以維持,這個難以維持不同於秦地,而是無法維持生計,甚至連活命都會是一種奢望,而官府治災滯後,關東無糧可食,定導致人心惶惶,盜賊叢生,唯將根由分清,才能做出正確處置。”

“依我之見,因地制宜。”

“非常之時也,行非常之法也。”

“一切以賑災治災為要。”

“秦地依舊行治災不賑災,而在關東則行先賑災再治災。”

“等災禍平息,一切恢復如常。”

姚賈的話語落下,也是博得了不少人贊成。

說完。

姚賈雙手懷揣坐了回去。

李斯淡淡的看了姚賈幾眼,又看了計然、桓礫等人,眼中露出一抹冷色。

隨即。

他目光微不可察的看了看室外。

他其實根本就沒想過跟這些大臣商議,只是前一天有人特意叮囑,李斯這才松口,將這些大臣召集過來,眼下這些大臣的觀點都已表露,基本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嚴格遵從既有秦法,一派則主張做出變通。

一時間。

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就在眾人爭執不下時,室外突然響起一道腳步聲。

只見一名三十出頭男子,身穿一襲黑衣,頭戴遠遊冠,手持長劍走了進來。

見到來人,眾人面色微變。

隨即。

眾人連忙躬身相迎。

“臣李斯(姚賈)……參見殿下。”

扶蘇霍然大步進入到了室內,他平靜的掃過在場眾人,笑著道:“扶蘇今日不告而來,還請諸位大臣見諒,昨日聽聞丞相府將在今日召集大臣商議地方賑災治災之事,扶蘇懵懂,又不諳政事,便想前來旁聽一二,只是在路上有事耽擱了,似已錯過了關鍵。”

扶蘇苦笑著搖頭。

李斯拱手道:“殿下言重了。”

“這次商議其實就兩個觀點,便是部分官員認為當在關東行因地制宜,因關東跟關中在各方面都有差別,而關東過去施行的王道統治,所以為了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沖突,也為了招徠民心,想繼續關東過去的習慣,行賑災以安民。”

“洪柱等官員一直堅持秦法不變。”

“不予置變。”

“臣已讓人將各方觀點記下,殿下若是想進一步了解,等這次商議結束,臣便差人送到殿下手中。”

扶蘇頷首。

他自不是姍姍來遲。

而是很早便到了,只是一直在外旁聽。

順便也想看看有多少人動了改動‘秦法’的主意。

在外旁聽的時候,他已大致明白了場中情況,洪柱等人掌管國倉,自然不願意糧貨被這麽隨意調出,而計然、桓礫等人則不同,他們是跟貨物打交道的官員,一旦國倉裏面的糧貨離了國倉,自然會進入到市場,那也就有了流通的機會。

所謂的爭執。

最終爭的只有一個。

利!!!

在嵇恒跟《韓非子》的不斷熏陶下,扶蘇早已初入門徑,根本就不會為那些遮掩之詞蒙蔽,只是聽著這些官員一副振振有詞、為國為民的話,他心中又覺好笑又覺寒心。

只是他已不再如過去那樣容易激動。

眼下心緒平靜如湖。

扶蘇朝眾大臣微微拱手,笑著道:“李丞相因為提出防災減災制度,所以不便下場商議,而我扶蘇對這個話題也有些好奇,加之心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因而就說說我的一得之見。”

“不過我才疏學淺,在大家面前賣弄,實在有些唐突,還請諸位不要見笑。”

眾人笑著道:“殿下謙虛了。”

扶蘇略作沉思,緩緩道:“當年昭襄先王時,秦國發生了大饑荒,當時範雎向先王請命,希望先王可以開放五苑,容許災民進入其中摘取可食用的野菜、橡果等果腹,而先王的回答卻很堅定。”

“不救!!!”

“當初我讀到相關史料時,也是心生疑惑,因為在我記憶中,先王分明是一位愛惜民力的君主,也很重視國民生息的君主,為何會選擇不減災民任由國民死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