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畝產千斤的秘密(五

董仲舒真的是有點頭疼。

自從上次被仙畫批判過儒家的一些思想之後,他感覺自己的學生都不如以前那麽好管教了。

甚至有的學生還揚言要投入“科學”的懷抱。

可那科學,到如今還是虛無縹緲的幻影而已。

太學中也曾舉辦過幾場論道,所有人對所謂的“科學”和“科學思維”都說不出什麽所以然,最後只是針對“是否要重視工和商”來了個大討論。雖然現在還處在罵戰的階段,但董仲舒隱隱覺得,已經顯現出了某種趨勢。

畢竟,那是懸掛在天幕上的仙畫!

仙畫的偉力,在一開始就導致了他們這些站在地上的人只能用仰望的態度來對待。

董仲舒對這些倒不是特別的在意,華竟,是後世的程朱理學歪曲太過,現在的儒家還是相對比較開明包容的。

而且,他除了治學之外,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不然在原本的歷史上,也不會把天人感應這一些東西塞入進儒家的學說裏。現在不過是多塞一些,多改一改而已,這沒啥。

但,問題是,這種改動不會是沒有盡頭的吧?

董仲舒看著天幕,陷入到了深深的惆悵之中。然後又在心中破口大罵—————後世這些豎子!到底是造了些什麽孽呀!

不待他細想,後世女子路小柒的聲音已經娓娓道來————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做樊須。這個樊須呢,平時對種田種菜比較感興趣。有一次,他向老師孔子請教種田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我不如老農。樊須又請教了種菜的問題,孔子又回答說我也不如那些種菜的老菜農。樊須走了後,孔子有點生氣,就說,“小人哉,樊須也。”】

【這裏的小人當然不是指品格上和道德上的奸人,而是說,眼界小,見識小。】

【其實站在孔子的角度也不難理解,你拜我為師肯定是跟著我學習治國育人的理論,結果卻來問怎麽種菜和種地,而且問了一遍沒得到答案又問第二遍。那孔子覺得他執迷於這些小道,卻反倒棄讀書大道為不顧,生氣之余罵他是小人,這也很好理解,對吧?】

董仲舒點點頭,的確是。

這則故事出自《論語·子路篇》,孔子的確不善農桑,讓樊須不如去請教老農,這也是符合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一貫看法的。

而且,他在說樊須小人之後,其實還說了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他認為居上位者,只要做到禮儀周到,道義誠信,那自然會有民眾前來歸服,為什麽非得要自己執著於種地呢?

種地的事情就讓擅長種地的老農們去做就好了嘛!

糟了。 董仲鐸想到這裏,穎緊眉頭,大概已經知道後世之人會怎麽來看這句話

全國總到達裏,認系,自大,人做口經知道後世之人會怎麽來看這可話。

但這段話真的並不是孔子鄙薄農人,而是每個人所處地位看待角度的不同。

他是想要將樊須往上位者來培養,那自然會對他的行為嘆氣。

董仲舒也長嘆了口氣。

他內心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只要將一個人捧上聖位,那他的話似乎天然就變得是正確的,甚至有可能無視當時的具體語境。

如果後面真的獨尊儒術的話,這個局面似乎無解。

他又覺得氣憤。要是後世的酸儒們在他面前的話,非得拿大戒尺抽他們不可!

孔子還說“有教無類”,你們怎麽不學學?!非得在這兒盯著一字一句摳字眼來理解?

腦子有包嗎?

【但後面,當儒家把孔子捧為了聖人,將他的話定為不可違逆不可質疑的聖言之後,這件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孔聖人都說種地種田是“小人”所為,不是君子所為!那我們這些讀書人當然要離這些事遠一點,免得被看成是“小人”。】

身穿長衫如瘦高竹竿的書生從田間經過。

他似乎是聞到了什麽臭味,掩起衣袖遮住口鼻,眼中露出嫌棄和輕視之色。

有在田裏耕作的農民向他打招呼,他罔若未聞,直沖沖的就走了。

到了播種和收獲的時候,他的家人在田中忙碌,從早到晚。

而他端坐於家中,搖頭晃腦的看著手裏的聖賢書,對家人的勞累視而不見。

【當然了,身為農耕文明,儒家並不是輕視農桑,相反,他們認為農是國之根本,對農桑一事很看重。但他們認為,每個階級都有每個

階級要做的事情,種田種地就是農民的事情,士人讀書人別參與,參與了就要被看不起。於是呢,在華夏古代就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狀態,那就是“農者不學,學者不農。】①

……

李世民冷哼一聲,仙畫中的這書生看得他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