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平安時代的賊配軍(第2/4頁)

雖然趙普搞不懂為什麽聖天子如此看重征伐朝鮮和倭國,但他懂得聖人器重誰,他就該尊重誰這個樸素的道理。

這邊,沒等趙普回答,慕容信長就幾大步走上前去將趙普扶了起來,“聖人有沒什麽話讓你帶過來叮囑我的?”

趙普再施一禮笑著回答道:“聖人沒說其他,只言大王定然記得父子間的約定。”

慕容信長感慨的長嘆一聲,“父皇目光長遠,非凡人所能及也,請父皇放心,信長無論如何,也會完成他的囑托。”

張鉊能囑托慕容信長什麽?無非就是把倭國比作昔日的高句麗。

且擺明了對慕容信長說,他不在乎信長兒是否會在倭國割據一方,也不在乎慕容信長的後人,是否會不再朝貢中原。

張鉊這個父親花費天價將慕容信長弄到朝鮮、倭國為王,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鏟除這兩地已經開始形成的獨立文化,以及很快就要擁有的獨立意識。

只要慕容信長能使這兩地移風易俗,最後做到與中原無二,那就是天大的功勞。

等到中原人口繁盛,往這兩地各移民數百萬,從此中國文化在東亞,就真正可以無憂了。

在這樣的宏偉大背景面前,其他的都是細枝末節,再怎麽變換,肉都是爛在鍋裏的。

而趙普會到朝鮮一行,也是慕容信長向張鉊請求的。

好大兒希望張鉊能派一員能臣到漢城,幫他暫時處理一下政事。

因為接下來的時間,慕容信長需要集中精力在釜山港這塊匯集馬步軍,操練水軍,等待著明年的征討倭國。

在張鉊和慕容心的規劃中,倭國肯定是重中之重,優先處理之權遠在朝鮮之上,征討倭國之後,慕容信長肯定是要坐鎮平安京的。

而且倭國並不像高麗那麽容易征服,因為高麗是人口大多集中在西海岸的幾個平原上。

一兩次主力決戰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然後把其中的貴族殺一批流放一批再招攬一批,基本就能穩定大體局面。

倭國就不一樣了,地方大,莊園砦堡多,自主意識遠勝過身為王室的王氏家族都要對外稱漢人的高麗。

這倭國的征服戰,注定是一場持續數年甚至十數年的小規模但高烈度的戰爭,更別說還有作為前出東勝身洲基地的關東地區需要開發。

所以慕容信長準備從現在開始,就待在釜山港周圍籌備征討倭國,此後更準備把國都遷往平安京。

至於朝鮮,慕容信長留趙匡胤率馬步軍一萬五千鎮守漢城,防備少量頑固分子鬧事,趙普則被任命為燕國的右國相,負責處理政務。

至於以後,若是沒有大的變故的話,好大兒準備在他百年之後,將他這個燕國一分為二。

把朝鮮交給胡氏肚子裏的次子,再讓次子娶妹妹齊國公主張祺楠和裴遠之子裴全福所生的女兒為後。

齊國公主張祺楠,是皇後曹延禧的長女,也是慕容信長的嫡親表妹。

好大兒一直有些遺憾他不是張鉊的血脈,但如果能讓他的兒子娶姨母和養父的外孫女,也算是某種程度上圓夢了。

至於倭國,當然是要留給長子虎頭的。

……

其實呢,朝鮮和倭國之間,並不是完全封閉到一縷風都吹不過去的。

與幾年前慕容信長封鎖安東和高麗時一樣,幾乎所有的人和物都不能交通,但還是有一種人,可以進行並不頻繁的交流。

那就是僧人。

慕容信長眼前跪坐著的,就是三名來自倭國的僧人。

在這個時代,倭國的關白封鎖了前往高麗的航線,大小港口沒有得到允許,沒有一條船可以出海。

這唯一的例外,就是擁有私家港口的僧侶們。

這三個和尚就是從北九州壹岐的私港出海,到達滏山外海的。

為首僧人自稱法號平通,來自平城京的東大寺,三人專門到滏山來見慕容信長,就是為了一件事,那就是請援。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倭國佛教,一向宗那種走群眾路線的還沒有出現,這白蓮宗的祖師之一延壽和尚,才剛憋著一股勁登上滄溟之水往北美去呢。

其余華嚴宗、天台宗等,跟中原沒什麽區別,都是一些山嶽派佛教。

所謂山嶽派,是後來人的一個歸納,籠統的來說,就是指將寺廟建在名山大川深處的佛門。

但此時的日本,佛門在公卿貴族的直接下,已經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武裝,甚至能自己從各個郡國收取租稅。

你叫這樣的佛門勢力去名山大川深處建廟?他們肯?

所以,中土的佛門,雖然有鑒真大師,空海大師這樣佛門大能加持,但注定在倭國是不可能壯大的,因為他完全違背了倭國的政治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