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平安時代的賊配軍(第4/4頁)

“平通大師,出家人不可妄語,爾等倭國佛門衰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若是只需吾出一兩萬兵就能成事,爾何須給出三十三國領土給吾?

將六法宗傳播到倭國的興趣,吾有那麽一點,但還需開誠布公的談一談。”

慕容信長這話的意思,是已經看出對面的和尚只是一個前來探路的小卒子了,甚至都未必是東大寺來的,但即使如此,他仍然表露出了願意談一談的意思。

果然,平通和尚聽到慕容信長的話,用流利的唐音說道:“菩薩慧眼識真,小僧回去之後,必然就會有真正的大德,再來與菩薩暢談。

小僧只能說,倭國武士也與我們這些佛陀信徒一樣飽受公卿的壓迫。”

……

夜已深,三名倭國僧人在慕容信長安排的六法宗僧侶帶領下,前往附近的寺廟休憩,慕容信長則跟王樸、王景、高松等人還在商議。

王樸不愧是戰略大師,在極為有限的信息下,理出了一條較為可信的線索。

“倭國僧人比起昔日肯定是利益大受損害,但如今已過了上百年,他們也不是失去了一切,早已習慣了目前的地位,因此起來鬧事的可能性,並不高。

但是倭國的武人,那可真謂飽受打壓。

自從昔年大朝白江口一戰,使得倭人上下看清他們所倚仗的武力,在中原天朝面前毫無用處之後,倭國的武備就開始江河日下。

因為倭王發現,派遣遣唐使到大唐,緊密打探大唐消息,一旦有事不用其他人,就是這些遣唐使,就能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大唐怒火的能力。

同時倭國國內則自我封閉做出乖巧的樣子,好似一只不但不咬人還挺親近人的幼狼。

以恭順和乖巧為掩護,盡量不出現在大唐軍隊的視線之中。

這個政策是很成功的,此後大唐上下,都沒有將倭國當做一個有威脅的對象過,跟別提出兵。

但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武人的地位,開始急速下滑。

臣以為,這些人不一定是僧人,因為倭國的武士和僧兵是有區別的。

僧兵有錢有地位,武士則什麽都沒有,是以後者鬧事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甚至他們都不是從平城京來的,而是就在咱們對面的西海道肥前國,或者山陰道的長門和石見兩國的武士。”

倭國的國並不是指國家,而是指郡國,跟府差不多,道則相當於省。

西海道就是九州島所在,山陰道則是本州島靠近大陸的這一面。

慕容信長來回走動了兩步,隨後說道:“文伯說的有理,畿內地區的僧人地位較高,且彼此爭鬥激烈未有統屬,根本不可能這麽快就過來和咱們接洽,且還赤裸裸的表示投靠。

確實更大的可能,是西海道和山陰道西邊飽受壓迫的西國武士中的野心家,才會有這麽樣的動力。”

高松把手一拱,“既然如此,大王就更加要接納他們,收服他們,畿內之人是得了好處的,不管是武士還是僧人,都不可信。

但是窮苦的西國武士還是可以招攬的,雖然他們無甚勇力,但用來收集倭國情報,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