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選擇(第5/11頁)

一種是當時主持上海小組工作的李漢俊和李達面對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提出的條件,當場表示:共產國際如果支援我們,我們願意接受,但須由我們支配。否則,我們並不期望依靠共產國際的補貼來開展工作。

這無疑使李漢俊、李達二人和馬林的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隨後馬林找到了張國燾,張國燾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態度。

張國燾是最先認為應該接受共產國際經濟援助的中共早期領導人,並以很快的速度向馬林提交了一份成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報告,及工作計劃和每月需1000余元的經費預算。

張國燾沒有獅子大開口,他提出的經費預算十分小心,也十分謹慎。

但陳獨秀一回上海立即批評張國燾。他說,這麽做等於雇傭革命,中國革命一切要我們自己負責,所有黨員都應該無報酬地為黨服務,這是我們要堅持的立場。

據包惠僧回憶:“馬林按照第三國際當時的體制,認為第三國際是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總部,各國共產黨都是第三國際的支部,中共的工作方針、計劃應在第三國際的統一領導之下進行。”

陳獨秀則認為中共“尚在幼年時期,一切工作尚未開展,似無必要戴上第三國際的帽子,中國的革命有中國的國情,特別提出中共目前不必要第三國際的經濟支援,暫時保持中俄兩黨的兄弟關系,俟我們的工作發展起來後,必要時再請第三國際援助,也免得引起中國的無政府黨及其他方面的流言蜚語,對我們無事生非的攻擊”。

雙方爭論激烈,幾次會談都不成功。在一旁擔任馬林翻譯的張太雷著急了,提示陳獨秀說,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在第三國際領導之下,中國也不能例外。不料陳獨秀怒火中燒,猛一拍桌子,大聲說:“各國革命有各國國情,我們中國是個生產事業落後的國家,我們要保留獨立自主的權力,要有獨立自主的作法,我們有多大的能力幹多大的事,決不讓任何人牽著鼻子走……”說完拿起皮包就走,拉都拉不住。

要不要向共產國際匯報工作並接受其經費和受其領導,這是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也是中共中央出現的第一次爭吵。

陳獨秀個性極強,說一不二,向來不願俯首聽命。他說,拿人家錢就要跟人家走,我們一定要獨立自主地幹,不能受制於人。

我們今天看陳獨秀講的話是很對的,但是問題就在於,一個剛剛成立的黨,沒有任何經濟支撐,要獨立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非常困難。黨創建之初,上海、北京、湖南、山東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就非常困難。你要辦各種刊物,你要搞工人夜校,你要出版各種革命理論書籍,還要翻譯,這都需要錢。還有各地的一些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不能正常工作,不能堅持教書,還要做編輯,還要寫文章,你要他們拿什麽來生活,以什麽樣的資金來推動工人夜校、出版刊物等。當時上海小組派包惠僧南下到廣州向陳獨秀匯報工作,連區區15塊錢的路費都拿不出來,最後只好從私人手裏借錢。

陳獨秀開始以革命為職業,便失去了固定職業和固定收入,經濟上很不寬裕。起初商務印書館聽說他回到上海,聘請他擔任館外名譽編輯,月薪300元,他馬上接受,但這一固定收入持續時間很短。他大部分時間埋頭於黨務,已經沒有時間再為商務印書館寫稿、編稿了。

窘迫的陳獨秀開始經常出入亞東圖書館。

亞東圖書館的職員都是安徽人,與陳獨秀有同鄉之誼。亞東圖書館出版的《獨秀文存》有他一部分版稅。於是他沒錢了就來亞東,但又從不開口主動要錢。好在老板汪孟鄒心中有數,每當他坐的時間長了,便要問一句:“拿一點兒錢吧?”陳獨秀便點點頭,拿一點兒錢,再坐一會兒,就走了。

即便如此,陳獨秀也不肯松口同意接受共產國際的援助。

有困難總要去解決,最早的中國共產黨人,包括陳獨秀,他們怎麽辦?怎麽為黨工作?怎麽認識這個黨?是不是接受外來的援助?陳獨秀的性格雖然非常剛烈,堅持中國革命的獨立性,但面對如此窘境,他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7.陳獨秀為何無法走出獨立自主道路(上)

陳獨秀主張一面工作一面搞革命,他說:“革命是我們自己的事,有別人幫助固然好,但沒人幫助我們還是要幹,靠拿別人的錢來革命是不行的。”所以他不同意接受共產國際的經濟支援,也不願意向共產國際匯報工作,這是陳獨秀很強的獨立性的一面。陳獨秀這個觀點,實際上表現了我們早期共產黨人一種完全理想化的追求。哪一個黨人不想獨立?但是若不能自主地解決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理論再好獨立也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