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冬至羊肉餃子(第2/4頁)

黃梨木的梳妝台上,碩大一面銀鏡光亮鑒人,幾乎能照完她半身。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胭脂水粉,首飾盒子裏的珠釵首飾也是琳瑯滿目,籠箱裏應季的衣裳沒有十套也有八套,全是最時興的款式,每一件都是比著她的尺寸做的。

沉香木書案上擺了文房四寶,還有一幅給她練字的字帖。姜言意翻開字帖,發現第一頁就寫了一行小字:每日練一頁字帖,不可惰怠。

不知何時,她已經熟悉他的字跡,看著這行遒勁的瘦金體,她甚至能想象出他運筆時端得筆直的手腕,他看書寫字時神情總是很專注,下顎線繃得很緊,滿身清貴之氣。

姜言意擡手撫過字帖上的字跡,嘴角揚起,眼中卻隱隱有了淚意。

她這輩子何德何能,能得這樣一個人這般喜歡。

*

冬至這天,西跨院那邊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都收拾妥當了,姜言意決定搬過去住。

秋葵死活要挨著姜言意的房間,不肯要西廂的大廂房,反而要了姜言意屋子旁邊的耳房,不過雖說是耳房,但也比她們之前住的房間大上不少,姜言意也就隨她去了。

之前房間不夠,楊岫邴紹一直都是跟楚昌平的其他親衛住一起,後來又在鋪子裏用板凳打地鋪,現在院子夠大了,他們和郭大嬸都一道搬進來住。

姜言意原先租的宅子,正好留著當庫房。

說是搬家,但西跨院那邊什麽都有,她們原本的東西也不多,都是些床單被褥之類的,來回幾趟就搬完了。

只不過院子大了好幾倍,掃雪就變得很累了,好在這差事不用姜言意和秋葵再去親自動手,楊岫邴紹就把活兒給包攬了。

姜言意去廚房準備煮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古時便有的習俗,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在姜言意原來生活的世界,餃子起源於東漢,為醫聖張仲景所創,因為主要是為了治療耳朵上的凍瘡所用,便稱“餃耳”,形狀也做成了半月形,好似耳朵一般。

羊肉在冬季是最滋補的肉食了,姜言意打算做羊肉餃子,與之相配的素菜,最營養的莫過於胡蘿蔔①。

做餃子皮自然也逃不脫和面這一步,蒸包子的面團要講究軟,做面條的則要稍硬,擀餃子皮的出於兩者之間,這個度要怎麽把握,就看廚子的了。

不過有個小技巧,揉出來的面團若是不夠勁道,可以適當加點鹽,提升面團的韌性和筋度。

做饅頭的白案師傅嘴邊就常掛著一句老話“堿是骨頭鹽是筋”,小小一個面團子,裏頭的學問也多得很。

姜言意今晨揉的面團勁道得恰到好處,不需要加鹽提筋度。

餳面時,她就開始準備餡兒。

如今郭大嬸住進來了,姜言意幹什麽都有人打下手,她和面時,郭大嬸就已經幫忙把羊肉餡剁好,豬肉餡兒也剁了一些,姜言意直接加調料就行。

做羊肉餡的餃子,加點花椒水能有效去除羊肉的膻味,蔥姜、料酒、精鹽這些自是少不得的,為了增鮮,姜言意還淋了幾勺昨夜吊好的高湯,攪拌均勻後倒入香油到餡裏鎖住水分。

據說羊肉和豬肉按三七分做餡,煮出來的餃子味道會更好,姜言意也調了一碗混合肉餡兒。

胡蘿蔔她去皮洗凈後切成小丁,怕有人不喜歡吃胡蘿蔔,姜言意特地勻了一些餡兒出來,才把胡蘿蔔丁混進了羊肉餡裏。

餳好的面團遛條切成小段做成劑子,用擀面杖擀成薄皮就能直接包餡兒,姜言意每次給面皮裏舀餡兒時,都是滿滿一大勺,包好的餃子褶子漂亮,肚子鼓鼓的,憨態可掬。

秋葵生火把鍋裏的水燒滾了,姜言意往鍋裏放了些鹽,才下餃子,這樣煮出來的餃子不會粘連。

蘸餃子的醬汁,很多人喜歡單用陳醋,不過姜言意更好辛辣的,趁著餃子在鍋裏煮的時候,她找了兩個小碗,一個碗裏倒醋,一個碗裏則放了油潑茱萸辣子和拍碎的蒜蓉、陳醋。

餃子一出鍋,肉香味就飄出廚房去了,姜言意讓秋葵喊大家夥兒用飯,她則把三種口味的餃子各裝了一些,放進食盒裏送去封府。

郭大嬸見狀,面上帶了些笑意。

她和封朔的事還沒捅明,姜言意怕羞,便以答謝鄰裏為由給封朔送去,順帶給成衣鋪子的陳娘子也送了一盤餃子。

封府門前停了一輛馬車,姜言意猜測封朔或許在見客,便沒親自去見封朔,讓門房把餃子拿給封朔。

回去時大家都還沒動筷,顯然是在等她,桌上還多了一盤鹵豬頭肉,是陳娘子的回禮。

這頓冬至餃子宴,店裏的人聚在一起也是吃得其樂融融。

一口咬破餃子皮,裏面的湯汁燙嘴卻鮮濃無比,不蘸醬都已經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