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太行血池村(第3/7頁)

因為以前那麽多朝代都是這麽過來的,南太行王莽嶺萬峰突兀,山路險阻,峽谷深壑中峭壁對峙,縣志中描述峽谷中最險要的一段,稱為“飛狐嶺”,僅有一線微通,那道路“細如絲發、盤似羊腸”,敵人來少了打不進來,又不值得大軍討伐一個村子,圍困起來就更不怕了,兩千年以來一直過著自給自足在土裏刨食兒的生活,山外饑荒鬧得再厲害,也沒見青峰圍的村子裏餓死過人。

村民中的首領,是村長老東叔,老東叔是五十來歲的一位老獵人,熟悉山中地勢,為人耿直果敢。但第一有見識的則是老太爺,老太爺相當於長老,八十多歲滿嘴的牙都掉光了,一輩子總共出過六次山,甚至到過縣城,對於青峰圍的村民而言,去過縣城是什麽概念?那等於咱們現在說誰乘飛船去過火星了,因為好多村民到死都沒出過“飛狐嶺”,做夢也想不出縣城是個什麽樣子,所以老太爺在大家夥眼裏,那是見多識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大夥對他很是信服。得知外面跟日本鬼子打仗,村裏的人們便聚在一起商量對策,這些事當然是村長做主,但也要請教長老。

長老眯起眼捋著山羊胡子沉吟良久,緩緩開口說道:“兵兇戰危啊,如今是兩國交兵,這場仗打起來自非同小可。咱們這個村子雖然僻處深山,卻也不能掉以輕心,該當嚴加防備。”

村民們紛紛點頭稱是,接下來請村長決定如何布置。村長清點了村中青壯,能掄槍使刀的都算上,連男帶女一百六十多人,剩下一半老的老小的小,就把這些精壯充為民兵,每五人一組,分配了村中的刀矛土銃等武器,各組輪流埋伏到“飛狐嶺”放哨,白天黑夜不間斷,以木哨聯絡,一旦發現有外敵進犯,整個村裏的民兵全夥出動。

青峰圍裏的村民自古就半民半匪,在深山老林抗捐抗稅不服王法,官府就拿這些村民當野人看待,生存環境使得村民們習武成風,一說要打仗連眉頭也不皺,當下磨刀磨槍,著手準備,這些事不在話下。

只說有一天,五個民兵分散在“飛狐嶺”放哨,中午時分,忽然聽見遠處有槍聲,驚得野鳥飛逃,民兵們立刻警覺起來,過了半個時辰,看到有個人匆匆忙忙往山裏跑。這條峽谷到了“飛狐嶺”,山勢陡然收緊,地形一下險惡起來。那人身上挎著短槍,一看也是翻山過嶺的老手了,可到了“飛狐嶺”,這裏的道路太窄太險,只好把腳步放慢。正在雲霧飄渺的山道上走著,被埋伏的民兵打了一記悶棍,立時像個木樁子似的一頭栽倒於地。民兵們看這人不像日本鬼子,日本鬼子什麽樣誰也沒見過,但這個人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差不多,因此沒下死手,先打蒙了拿繩子綁起來,帶回去交給村長發落,是殺是剮那得是村長說了算。

正這麽個時候,又有三個人進了“飛狐嶺”,那三人都是粗壯敦實的五短身材,腦袋上頂著鋼盔,背著背包,端著帶刺刀的大槍,說話聲音嘰裏呱啦,民兵們從沒聽過,也聽不懂,但不用問也明白多半是日本鬼子進山來了。這幾個民兵都是打獵的出身,攔路殺人的事也沒少做過,相互使個眼色,先拖著剛才抓來的俘虜躲在一旁,等那三個日軍進了“飛狐嶺”走到近處,五個民兵齊聲發喊,一起沖上來輪起大片刀就砍。三個日本鬼子猝不及防,也來不及抵擋,況且地勢狹窄,步槍調轉不便,一轉眼就成了刀下之鬼。

聞訊趕來的村民,把三個日本鬼子身上的衣服裝備扒個精光,屍首就直接扔進林子喂野鳥了。村民們見頭一次就砍死了三個日本兵,看來小鬼子也沒傳說的那麽邪乎,大夥是興高采烈,看著那些從死屍身上扒下來的東西,又好奇又新鮮,可都不認識是些什麽。不知道是誰撿起一顆日軍的手雷,把銅環拔了下來,看看沒什麽用順手扔到地上,觸發了壓火音信,只聽一聲巨響,當場炸死了兩個村民,炸傷數人。

青峰圍的村民們,第一次見識到現代武器的威力,打雷也沒這麽大動靜,這些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冷兵器世代,村裏有幾把老掉牙的鳥銃,那還是前清剿滅白蓮教時的產物,比老太爺的歲數都大,早已打不響了,只能是擺出來做個樣子嚇唬人。有些村民也知道現在有步槍手槍,但親眼見過的不多,對於手榴彈這種東西更是聞所未聞,此時才知道鬼子兵果然有厲害之處,要是剛才讓這仨鬼子有機會扔出掌心雷,死掉的人就是村中民兵了。

村長急忙吩咐眾人收拾死者救治傷者,這時先前被抓的那個人也從昏迷從醒轉了,這是一個八路軍129師的參謀人員,部隊調動途中與日軍發生了遭遇戰,只剩他一個被敵人追趕到此。雙方說明情況之後,村民們放了這位八路軍的參謀,並讓他給看看日本兵身上帶的都是什麽鬼東西,為何一碰就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