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兜離之浦民俗史(第2/8頁)

他和她們在這髙嶺的邊緣陷人僵滯狀態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在極易成為港口的海灣斜面上繁榮起來的漁村中,只有小巷似的窄道可以通行,人們交錯而過時必須互相謙讓。不過漁村的這種形態,會讓居住在此的人們自然而然地親密起來,加強這種共同體的關系。因為和鄰居家挨得緊,跨出玄關一步就是對面的人家,也就無法自命清髙啦。步行的時候不打招呼就不可能前進,轉眼間就會和誰在這裏那裏聊上,優雅的踱步是沒指望的。第二個理由嘛,一定是言耶不但人看起來陌生,還穿著感覺特別奇異的牛仔褲。

昭和三十年(1955年)的日本,牛仔褲雖已上市,但畢竟只是二手貨,直到兩年後才有衣料進口方面的解禁。好不容易允許自由進口衣料了,適合日本人體形的牛仔褲在國內生產則又過了六年之久,而且幾乎局限在大都市。潮鳥鎮的人們感到驚異也不稀奇。在中鳥鎮讓言耶搭車到這裏來的男人,盡管沒有開口問,但言耶也能感覺到他對自己非常好奇。

(本來就是顯眼的陌生人,還穿得這麽怪,所以引人側目也沒辦法吧。)

為了收集怪談而四處奔走的言耶,自己都這麽想。不過,自從偶然接觸到合身的牛仔褲,了解其靈便性之後,就知道現在不管穿什麽,都不會像牛仔褲那樣讓他滿意了。奔走之所中,也有最好別太引人注目的地方,言耶雖對此心知肚明,卻還是難以割舍他的牛仔褲。

讓人懷疑永無止境向市場進發的女性隊列,終於全都過去了。言耶走下裸露出山體表面的斜坡,步入潮鳥鎮的一瞬間,就曝光在更為強烈的好奇視線中。不過其中並無排斥異鄉人的意味。人們反而親切地湊近前來,直率地和他攀談。一得知他是來拜訪鎮長下宮德朗,就爭先恐後地給他指路。言耶最大的煩惱,還不如說是被這些好心人阻礙了行程,不知如何前進才好。

諷刺的是,雖然陸陸續續有人指點,言耶還是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因為在斜坡上密密麻麻、鱗次櫛比的民居之間,那些小巷似的窄道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迷宮。而且道路還急升急落,讓他感到自己簡直像在一個立體迷宮裏奮進。這當然不是有人故意建造的,只是為了盡可能有效地利用土地不得不這樣罷了。在這裏頭頂搬運法如此盛行,也理所當然。

這樣的街區決不是潮鳥鎮獨有的特征。“沖”,就是指遠離附近漁場的海域;“津”是指船起航和歸航的港口;“濱”是指鹽灘類的廣闊砂濱;而相對的,“浦”就是指海灣內側的那片沿海土地,以及居住在那裏的漁民的村落。而被稱為“浦”的地方,無論是從海邊至內陸的遼闊土地,還是臨近山野的險峻地區,都是這個海灣的居民別無選擇建造家園的場所。換言之,這種密集形態是自然形成的。

民俗學者瀨川清子,在參加了昭和十二年(1937年)至十四年(1939年)間由柳田國男進行的漁村生活調查後,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著成《販女》一書。關於坐落在大分縣臼杵灣深處的漁村,她在書裏寫道:“家家戶戶之間的窄道,不過三尺寬,蜿蜒曲折勝似迷宮。迷失其間的我徒勞地兜兜轉轉,無法確認自己的位置也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這不正是言耶此刻的真實寫照嗎?

而那些建造在街區各處要道上的厚重石垣,還進一步加重了言耶的迷失感。令人頭痛的石垣,是為了守護街區,抵禦台風季節洶湧而來的海水和強風才建造的,可看上去就像遺跡或墳墓。因為從各家各戶之間的狹窄小巷一冒頭,就會看到這樣的石垣堵在眼前,言耶順理成章地產生了被封閉的感覺。

(走這邊,對嗎……)

逢人就問路的言耶一邊走,一邊突發奇想。假如這裏沒有一個人——他情不自禁地設想著整個街區都已荒廢的景象。說起來有點對不住這裏的居民,不過,他確實立刻就感到了難以言喻的恐怖。恐怕正是因為切身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氣息,這鱗次櫛比、由石垣守護的街區風景,才會給人以感受出生機勃勃的印象吧。但要是變成無人地帶,這裏就只剩怪異而突出的街區形態,仿佛身陷此間就會永遠仿徨無措一般,淡淡的不祥感會頓時蕩漾而起。於是,一直充斥於窄巷和石階的悶熱暑氣,也當即化為了惡寒。言耶不知不覺就在腦海中幻想起自己在空無一人的潮鳥鎮,無休止地走下去的情景,就像在白日夢中迷失了一般,陷入了奇妙異常的氛圍。

萬幸的是,在狹窄的石階中段,出現了一棟古老的木質建築。掛在門口的那塊“海部旅館”的招牌,躍入言耶的眼簾,他總算回過了神。

(啊,這不就是我今晚要投宿的旅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