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墓碑村的葬儀社一家人(第2/5頁)

——以上就是歐布萊恩所記載的關於“墓碑村”命名的由來。

大理石鎮後來因生產優良的大理石和發展酪農業,成為地方經濟的重鎮而繁榮了起來。進入七〇年代之後,除了這些傳統產業外,更多了生產電子零件的工廠,替這個歷史古城帶來了新的風貌。

秋色正濃的時節,來到大理石鎮和墓碑村遊覽的人們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以及被各種紅葉點綴得繽紛多彩的古老街道,都會意識到:這就是出現在影集“冷暖人間”(注:【11】“Peyton Place"中譯為“冷暖人間”或“小城風雨”,是美國ABC電視台於一九六四——一九六九年推出的長青熱門電視影集。)裏的典型新英格蘭風光啊!沒錯,就“外觀”而言,確實可以這樣說。不過,要是讓雞蛋裏挑骨頭的社會學學者來講,肯定會說這一帶其實是最不像新英格蘭的區域。

他們指的是當地在人種和宗教構成上的特異性。也就是說,這一帶不像新英格蘭的其它區域,WASP(白盎格魯薩克遜人)擁有絕對龐大的勢力。

最早是一九八〇年代後期,在紐約生活不下去的愛爾蘭裔移民開始往北遷移。不過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一九一〇年至二〇年間,西維吉尼亞的意大利裔礦工大量湧入。當時被同夥背叛、罷工不成還丟了飯碗的煤礦工人,陸續被精明的職業介紹人送往大理石鎮的采石場,但這次他們可真是押對了寶。因為大理石鎮的大理石開采場已經成為東部一帶住宅建材的主要供給源,再加上,紐約的摩天大樓時代正好從這時開始,為了開采石頭,勢必需要更多勞動力。

意大利裔移民在忙著替摩天大樓還有法院開采大理石的同時,也漸漸習慣了這片新天地的生活。然而,其中並不包括改變宗教信仰。他們希望能擁有自己的教會。於是為了照顧愛爾蘭裔移民的福祉,許多羅馬天主教教堂應運而生。其中最古老的一所,在墓碑村的微笑墓園裏還可以看到。

面對天主教徒這般的行動,早先搬進來的清教徒們倒是十分冷靜。原本這片土地就是由羅傑?威廉斯那樣的人開發出來的,他們雖然也是清教徒,尺度卻寬多了,因此會有那種反應也就不足為奇。

因為有這麽一段故事,致使在清教徒占壓倒性多數的新英格蘭地區,大理石鎮和墓碑村一帶卻例外成了羅馬天主教信徒比較多的區域。

2

既然講到宗教了,就讓我們再把話題轉回墓碑村吧。

和大理石鎮的蓬勃發展相比,可說是完全被人們遺忘的墓碑村,在第二次大戰後又重新躍上了地方歷史的舞台——而且,還是用跟它那陰森地名滿相符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有一名英國人混在戰罷歸來的士兵中,來到了墓碑村。這個人名叫史邁利?巴利科恩,是葬儀社的老板。

史邁利在倫敦繼承了祖父湯瑪士?巴利科恩一手創辦的葬儀社,然而,他這個葬儀社老板不光對死人,連對活著的漂亮的女人也非常感興趣,一向花名在外。年紀輕輕的他會來到這鳥不生蛋的地方,也是那壞習慣害的。他沾上了人家退休上校的老婆,在倫敦混不下去,只好收掉葬儀社,渡海來到美國。

只是,這風流成性的葬儀社老板一上船就後悔了。為什麽呢?因為他親手關掉的葬儀社在倫敦可是數一數二的老店。為了讓讀者了解橫渡大西洋的史邁利有多後悔,我們必須先從他的祖父湯瑪土?巴利科恩的偉大功績說起。

湯瑪士在世的時候正值維多利亞王朝。當時身為一介窮記者的湯瑪士在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剛成立的倫敦公墓公司(London Necropolis Company)。這家公司做的是墓地開發的生意,算是當今靈骨塔業者的先驅。湯瑪士的轉職正好挑對了時機,當時惡劣的環境、傳染病以及貧困的生活,導致死亡率達到顛峰,搭上當時倫敦墓地擴大政策的順風車,他經手的墓地也大賣。

就這樣,他賺到了一筆錢,開始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一八四〇年,毅然決定自己當老板的湯瑪士以買賣墓地得來的錢為資本,在倫敦開了家葬儀社兼禮儀用品公司。

這次的決定又是正確的。葬儀社比外行人想像的好賺一倍,至於禮儀用品店又比葬儀社好賺個三倍,是會生蛋的金母雞。

頗有生意頭腦的湯瑪士不但從法國請來設計師,還替美麗的喪服制造豪華的型錄。跟他的做法相呼應的,是當時因為縫紉機普及而積極拓展市場的倫敦時尚界。至今依然使用在黑紗上的一種叫做“縐紗”的材質,為了因應喪服的需求而被大量開發,就是那時候的事。用到的場合少,價格卻很昂貴的喪服或葬禮用品,對上流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門面擺飾,也因此制造或販賣它們成了頗有賺頭的好生意。就這樣,不管是死人還是活人的錢,都大量流進了湯瑪士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