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濃縮

阿比蓋爾·道恩被謀殺的第二天,這一條爆炸性新聞席卷了整個美國新聞界,洶湧的洪流不可抑制,又透過全球的媒體,將此新聞傳播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星期一早晨,美國新聞界的每一家報紙,頭版頭條都醒目地刊登著有關這起案件的故事,許多家甚至只有可憐的一點點內幕消息。紐約的各大媒體由於缺乏翔實的調查資料,不得不補充了大量有關阿比蓋爾·道恩令人驚訝的發跡史,她無與倫比的金融操盤交易記錄,她所參與的每一筆慈善款項的來龍去脈,以及她與已經逝世很久的前夫查爾斯·範·德·頓克之間的風流韻事。有一家報業財團甚至趕著湊出了一系列有關她的文章,並集結成書,起名為《阿比蓋爾·道恩的一生》。

而在下午早些時候的各式社論中,已經隱隱能聽到隆隆的雷鳴聲。這些社論無一不在影射紐約市警局的奎因警官,以及紐約市的所有警察。其中一家社論帶有很明顯的政治意味,矛頭直指市長。“珍貴的二十四小時,已經永遠消逝了,”它的語氣愈發憤慨,“可是連一丁點兒線索,一丁點兒事實的真相都沒有發現。兇手依然氣定神閑地逍遙法外。他罪惡的雙手使得一位偉大女性那偉大而崇高的靈魂從此夜夜哭泣,使她過早地升入了天堂。”

“這位令人聞風喪膽,多年來成功抓獲無數窮兇極惡罪犯的奎因警官,能否完成這一重大課題?這回他會不會威名掃地?”另一家報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還有一家報紙直截了當地宣稱,紐約警局身為世界上最大城市的管理者,多年以來一直都“聲名狼藉,管理不力”。現在橫亙在警局面前的是一個世紀大難題。這次它將向全世界證明,它有多麽無能。

紐約唯一既不嘲諷又不批評警方的報紙,居然是皮特·哈珀擔任采訪記者的那一家。這令市民們感到不解。

其實,壓根兒不需要報界的嘲諷和指控去喚醒官僚們的死板和了無生機。政治界和社交界已經發生了大地震,震撼的強度被警局側面記錄了下來。各行各業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紛紛拍電報、打電話,要求市長限期盡快破案。華爾街被此事激擾得騷動起來,股票價格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整個股市呈現恐慌性拋盤。聯邦政府對此案件也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興趣。一位參議員甚至因為阿比蓋爾·道恩在他所在的州裏擁有龐大的產業,而在國會大廳發表了一通熱情洋溢的演說。

市政廳已經被紛至沓來的狂熱會議攪得亂七八糟,中央大道則像一個巨大的馬蜂窩一樣,嗡嗡嗡地吵著。誰也找不到奎因警官;維利警長斷然拒絕了記者們的采訪。被神秘和懷疑的氣氛所煽動起的流言蜚語,在整個城市裏飛快地擴散著。人們私底下悄悄地傳說,兇手是一位受到當局“保護”的權勢滔天的金融大亨,他親手勒死了阿比蓋爾·道恩,目的是為了報復當年一次金融角逐中不光彩地慘敗於老夫人之手的深仇大恨。這則流言一聽就很荒謬,但是這絲毫沒有阻止它在城市裏的傳播。不到兩個小時,政府機關就注意到了此事……

周二傍晚時分,一群神情嚴肅的達官貴人秘密聚集在最隱秘的聖所——市長的辦公室。坐在會議桌旁吞雲吐霧的是市長本人,身旁按順序坐著警察局局長、區檢察官桑普森和他的助手們、曼哈頓區區長,以及五六個秘書。奎因警官缺席了會議,這一點特別引人注目。

會議桌的上空籠罩著壓抑的雲。他們已經從各種能想到的角度去探討了這起案件,但還是一團糟。喋喋不休的記者包圍了外面的各大辦公室,滿心希望能獲得采訪的機會。市長手裏拿著一沓厚厚的報告,這是由奎因警官簽署的有關本案偵查的所有細節材料。這報告裏包含了涉案人員的每一段對話,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相關人士的詳細背景資料。這是截至周二早上之前,警方所掌握的有關此案件的一切資料。區長在會議中堅信,那位愛爾蘭佬大麥克·卡德西必定以某種方式參與到了這起謀殺案中。他似乎很有可能受雇於阿比蓋爾·道恩的某個神秘的仇家。區長對這個結論感到很滿意。他們還激烈地討論了傑尼醫生為何守口如瓶,以及有關施瓦遜的搜查,橫豎都沒討論出結果來。

會議看起來注定是要不了了之。沒有什麽新發現,大家甚至都沒商議出下一步該怎麽辦。警察局局長胳膊肘旁有部熱線電話,會議從頭到尾電話都響個不停,傳來的消息沒一件好的,不是調查失敗,就是找到了一丁點兒可憐的沒用的線索。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市長的私人秘書走進了房間,手裏拿著一個厚厚的信封,指名要交給警察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