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下午的舊書店街(第3/7頁)

這個嘛,我想不出來有什麽特別的理由。單純就作品的效果來說,可能只是想更簡單、明確化吧。實際上,我也覺得現在的形式比較好。

啊,日記中出現的“G”就是那個呀,那本薄薄的雜志。

箱子裏面不是有整捆的過期雜志嗎?

好像是同人志還是迷你通訊之類的小眾雜志吧。也就是所謂的八卦雜志。內容通常是限定區域、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八卦、爆料報導,一種很具地方色彩的雜志。她想找事件當時所發行的那本雜志。

她好像在調查當時流傳的謠言、辦案情況的漏網消息、來自醫院方面的被害人等傳聞。那種局限在當地小範圍的流行話題,往往是外界很難窺探到的部分。尤其被害人又是地方上的有力人士,就更具可看性了。她大概是想了解被害人一家的過往和評價吧。只是她當初所懷疑的一些事項,似乎也都沒有找到可以佐證的線索。

雖然有點寒酸,不過也算是引人在意的雜志啦。

內容都還滿無聊的吧。

內容幾乎都是像小孩子說人壞話一樣,充滿了手工的樸拙感。

廣告也多半是情色行業。不過如果這種雜志發行成一般商業雜志,內容就會很生猛,感覺血淋淋地很嚇人。

仿佛可以看見媒體這種行業的原點。

現在的媒體,就好像住家附近變漂亮的公布欄。翻閱這種雜志,就會深深感受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什麽市民運動啦、報社之類的,真是令人感慨良多。

我因為對這種雜志很有興趣,所以每一本都徹頭徹尾讀過了,可是沒有看到有關被害醫院的報導。不過不是所有的過期雜志都搜集全了,因此我也不能斷言都沒有。

嗯,照這樣看來,她是花了很多時間逛舊書店。

K市是個古老的城鎮,又有舊制高中和幾所大學,所以有很多學生街,自然舊書店也不少。的確,舊書店也都集中在某些區域,逛起來說不定很輕松。古城和舊書店果然是很相配的。

是呀,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堪稱是世界最大的舊書店街。說真的,這幾年來這條路的樣子也改變了很多。

現在年輕人之間也開始流行逛舊書店,真是不可思議呢。

那是因為世界上的人,可分為會進舊書店的人和不進去的人兩種。

嗄?

那本筆記怎麽樣了嗎?

采訪對象中,獨獨少了6號?

哇,你還滿厲害的嘛。

竟然還注意到這一點。沒有啦,我沒有要試探你的意思。

事實上我一開始讀那本筆記時也注意到了。下意識在腦海裏中用消去法將出現過的號碼一一消掉,結果就只有6號,始終沒有出現過。你是同業的嗎?不是?我也問過她了喔。6號是誰?書後面的名單上也沒有提到。

然後她說是在事件中逃過一劫的女性。

她人已經去了國外,結果最想采訪的對象卻沒有機會碰面,讓她覺得很遺憾。

6

說到一書作家,大家第一個想到還是瑪格麗特·密契爾(Margaret Mitchell)吧。瑪格麗特·密契爾將一皮箱的原稿寄給了某編輯,還不斷打電報詢問結果。拗不過她的熱情,編輯只好在火車中開始翻閱那本小說《飄》(Gone With The Wind)。好羨慕可以最早讀到那本小說的編輯呀。

你能夠想像嗎?那種世界上最早讓到的幸運。相反地,膽小如我,只要一想像就覺得十分驚恐。萬一出了什麽錯將原稿給弄丟了、要是壞了作品問市的機會;或是把它當成其他劣作,隨手將原稿交給其他編輯處理……

不管是哪一種情形,想來都令我驚恐不已。

另外,自稱已將畢身精力投注在《飄》上,從此不再寫小說的密契爾也很棒。的確,那本書也成了她投注畢身精力的one and only的作品了。

不,不是的,我不是在說這本書是可以跟《飄》相提並論的作品啦。只是提到所謂編輯的工作是怎麽一回事罷了。

因為可能發生像《飄》那種情形,所以編輯的工作,可說是既有趣又可怕。

平常總是心懷期待,也許就是它了、搞不好就是這封了!這樣翻閱案頭上堆積如山的稿件,卻幾乎都是宿願難償。偏偏心裏不那麽想時,就會從意想不到的方向飛來佳作。這時又會像一開始就預定好的一樣,很快就付梓上市。

一開始我就覺得她對這項工作所抱持的態度是僅此一次。我曾問過她:那你打算從事哪一行呢?

她只是回答:“不知道。”

她本來就是不愛笑的人,此時更是一臉嚴肅地看著我。

我不知道,但我確定應該不是這一行。

有什麽想做的事嗎?我這麽問完之後,她想了一下,僅僅回答:是有想知道的事情。然後仿佛想起什麽似地接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