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來自海上的東西

1

新的季節總是會帶來雨水。

不,不對。“新”這個字眼還不夠貼切。

應該說是下一個季節。下一個季節總是會帶來雨水。這個城鎮讓我有這種感覺。

而且絕非戲劇性的變化,每當雨水隨性落下時,季節便如同界線緩慢地被侵蝕一般變換。季節踩著曖昧、充滿依戀、拖拖拉拉的腳步移動。

雨水來自海上。

孩提時代的我,總是這麽認為。

雖然現今高樓林立,但是以前只要隨便爬上高處,無論從哪裏都能看得到海。翻騰不安、蘊藏悶熱濕氣的烏雲,總是卑屈地從海上悄悄逼近,然後沉甸甸地將整個身體罩在城市上。

去到關東讓我驚訝的,是風居然是從陸地吹向海洋的呢。

那裏不會有海水湧上來的感覺。就算靠得再近,也感受不到海的存在。陸地散發出來的熱氣、惡臭逼走了海洋。城市面對著海洋開展。水平線在遠方,就好像看著一幅畫框裏的畫一樣。

這裏的海沒有那種心曠神怡的開闊感。城市離水平線很近。海水總是在窺探著登陸的機會。自己好像被監視著似的,只要稍微一不注意,來自海上的濕氣感覺就會撲上來。

好熱呀!

整個城鎮就像被放進蒸籠一樣,散發著一種伴隨著水氣的悶熱。這悶熱殘酷地奪走人們的體力,令人超乎想像。

小時候,夏天真是讓人難受得要命。完全沒有食欲,吃不下任何東西。到了暑假的後半段,能下口的幾乎只剩麥茶和涼面了。拿出當年的暑假照片一看,就可以看到我瘦削憔悴的模樣,只有一雙眼睛明亮咕溜地轉。然而即便是現在,我只要稍微在馬路上走幾步路,便覺得快熱昏了頭。話說回來,與其說是現在的夏天熱,應該說是室內冷氣和室外溫度的落差太大吧!或許是因為地球暖化的緣故,你不覺得每年的夏天似乎有越來越長的趨勢嗎?

好久沒有來這裏了。

嗯,其實我只有小學時期的四年住在這裏。小學二年級的春天來這裏,六年級的春天又去了長野。

是呀,當然,只不過我當時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是往返於東京的啦。

你有帶傘吧?旅遊指南不是寫得很清楚嗎?千萬不要忘記帶傘。不過現在是晴天,有點不太準就是了。

瞧這天氣悶熱的,簡直就像是要榨幹生物的能量一樣,甚至有種殺氣騰騰的感覺。天空近得仿佛一伸手就能夠著似的,雲朵外圍亮著柔和的光圈,天空呈現出曖昧的藍。通常這種時候,下午會來場驟雨。一下子低矮的雲層會覆蓋整個天空,然後鳴金擊鼓地敲打著街頭。就算撐著雨傘,腳踝、肩頭還是一樣淋濕,讓人心情跌到谷底。

近來倒是不太看得到雨鞋了呢。小時候並不討厭在雨天穿雨鞋。不是還故意把雙腳並攏跳進水窪裏,讓水花高高地濺起來,或是輕輕跳過水窪玩耍嗎?

雪已經沒下得那麽兇了。來此之前,我在富山也住過一陣子;盡管距離不是很遠,那裏卻老是下雪。飽含水分、濕重的雪。不僅被雪花打到會很痛,大門也動不動就卡住了。這裏下的雪就不會那樣。

不過人還真是奇妙!俗話說:事過境遷,可是在這悶熱的氣候中,卻讓我懷念起雪花的觸感,我甚至不敢相信幾個月之前,大雪曾覆蓋整個城鎮。

天氣真的好熱呀!

2

這個城鎮的格局有些奇怪吧?

你不覺得嗎?大部分的城鎮,都在車站周遭或是商店街等鬧區。那些新幹線沿線新設的車站、或是為了連接機場而在後來經過計劃興建城鎮且另當別論,一般古老的城鎮大多是以車站為中心發展的。然而,這裏卻不一樣。車站前面只有幾間飯店,城鎮的鬧區和商店街則是在較遠的地方。

我看過許多地方縣政府的所在地,到處都是大同小異。車站前圍繞著圓環、百貨公司和飯店,從站前延伸出來的主街道兩旁商店林立,和商店街平行的則是鬧區。距離鬧區不遠的地方,還有辦公大樓區和政府機關。車站的另一邊通常則是重新開發的新興區域,沒有生命的新大樓森然並列。

然而,我從小就不太能掌握這個城市的空間感覺,只記得每個巴士站和其周圍的氣氛,卻搞不清楚建築物是如何配置的。

或許我算是漫不經心的那種人吧?

其他城鎮都會有很清楚的“到此為止”的地點。比方說再前面就是住宅區、再前面就是農地。任誰都能一眼看出來界線在哪裏。

可是這個城鎮卻沒有盡頭的感覺。走幾步路就會看到一條飲食街、再走兩三步寺廟神社區、繼續走下去是以前的武士老街、再下去是公家機關區、然後是鬧區。到處散置著不同性質的小集落。像現在這樣走在這個城鎮裏之後,我覺得這裏就像是突觸一樣。沒有中心點,只見許多小共同體悠然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再怎麽逛,也不會有走到盡頭的感覺,仿佛在跳棋盤上移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