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燃燒的沖繩 四(第5/18頁)

惠特尼在他那個陰冷、泥濘的指揮部裏,接到了羅伊·蓋格將軍發來的電報:

‘海魔’第二團全付武裝登陸,歸入陸戰六師戰鬥序列,由妳指揮,即日發起攻擊,務必突破敵人防線。

疲勞得連頭也擡不起來的陸戰隊上校感到了寬慰。二團是他最熟悉的部隊,也是威震全軍的老部隊。他知道自己團隊的戰鬥力,他率領二團,定能打下沖繩。

那霸—首裏防線的關鍵是那霸市東邊的三個山丘,美軍給它們分別起了名字:折缽山、馬蹄山和半月丘,統稱為“砂糖塊高地”。它們形成壹個三角形,日軍稱之為五二高地。

五十二米實際上是折缽山的海拔標高。它是三角形防區的重心,位置最靠北。馬蹄山在它西南,半月丘在它東南。馬蹄山中間有壹塊很深的凹地,除了手榴彈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壹種武器能打中它。日軍在凹地裏設有壹個大口徑迫擊炮連,彈藥充足,所有距離都精確測定並試射過,炮兵指揮官是壹個經驗豐富的關東軍老手。

惠特尼上校曾經對“砂糖塊高地”發動兩次大規模攻擊,均告失敗。每次都是攻占山頭陣地以後,被迫擊炮火和日軍的逆襲所擊退。敵人的迫擊炮準確得驚人,每炮打下來,總要造成傷亡。折缽山反斜面挖掘了深邃的屯兵坑道,炮火和炸彈根本無法摧毀。幾乎就在迫擊炮彈落下來的同時,日軍反擊部隊撲向山頂,同美軍展開了肉搏戰。殘存的美軍敗退下來,又受到馬蹄山和半月山的機槍火力截擊,傷亡劇增,許多人因慘烈的戰鬥患上了戰爭恐怖癥。

“查爾斯上校,艾倫·李中校前來向您報到。”

矮小的艾倫·李聲音響亮地報告。陰暗的地堡裏看不清他的臉,但可想而知壹定是朝氣勃勃,殺氣騰騰。經過大名高地血戰和砂糖塊高地的失利,惠特尼團裏沒有壹個人能喊出這種調門來。

惠特尼熱烈地擁抱了艾倫。李早已經不是當年卡納爾森林中那個陰郁的上尉了。他的性格未改,依舊專橫獨斷,目中無人,總是扮演輕量級拳擊冠軍和冰球前鋒的角色。本來因他在塔拉瓦棧橋的戰功準備授予他國會榮譽勛章,卻因他隨意踢打黑人士兵引起公憤而撤消了。他的脾氣更壞,對部下更嚴厲,近乎虐待狂。但這壹切,都不妨礙他成為壹名優秀的軍官。塞班戰役中,許多最“硬”的火力點都是艾倫的營攻下來的。

“艾倫,我象需要陽光壹樣需要您。六師的那個團被打垮了。就在正面,這個高地叫折缽山,它和它附近的馬蹄山、半月丘組成三角形支撐點,攻打任何壹處另外兩處都進行側射。”

“那就三處壹塊兒打下來。先生,我先吃頓飯,然後就去看地形。請聯系好艦炮和二團的炮兵營,給我六輛噴火謝爾曼,明天中午,”李看看表。“中午十二點半,壹切問題都會解決。”

第二天中午,天資聰穎、精力旺盛的艾倫中校果然拿下了折缽山山頭陣地。他率領的壹個二百四十人標準連卻只剩下四十七個人。噴火坦克全部被身綁炸藥的日軍敢死隊員們炸毀了,充當“活地雷”的有壹些竟是十四、五歲的中學生“勤皇隊員”。

艾倫立刻被“釘死”在山頭上。來自馬蹄山凹部的迫擊炮彈披頭蓋腦地砸來。側射火力封鎖了退路。山頭虛土壹米多厚,剛築起工事就被震塌了。惠特尼上校命令“海魔”的團屬炮兵營用155毫米炮壓制馬蹄山和半月丘。他看到折缽山頭的硝煙中升起綠色信號彈,表明艾倫·李決心堅守到底。

日軍毫不遲疑地發動了反擊。開始是壹小批壹小批的,後來規模越來越大,呼喊之聲蓋過了槍炮聲。雙方用手榴彈在近距離內拼殺。美軍自動火器的彈藥很快耗盡了,接下去就是肉搏,雙方混雜在壹起,哪方也不敢打炮。壹夜之間,艾倫打退了十六次反沖鋒。惠特尼不得不把團內所有的坦克全調上去,才勉強接回了壹身是血的艾倫。他手下的人只剩六個了。

惠特尼又投入壹個“海魔”師的精銳連隊。他們的遭遇同艾倫壹樣,終於因守不住表面陣地而敗退下來。人員喪失了壹半,精神分裂癥患者大有人在。守衛砂糖塊山的日軍四十四混成旅打得異常頑強,戰術也很巧妙。美軍剛剛投入戰線的壹個新團,很快就消耗掉四分之壹的兵力,卻未能越雷池壹步。

當晚,遠在關島的尼米茲將軍在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痛心地向新聞界發表公報:

海軍陸戰隊繼續在那霸東北方的砂糖塊高地苦戰。山坡南側陣地仍舊控制在日軍手裏。這壹帶是首裏防線西翼的支撐點。海軍陸戰隊在過去壹周間反復攻擊了九次。最後終於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