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線與東線(第5/6頁)

明斯克戰役失敗後,德軍的優秀指揮官瓦爾特·莫德爾取代了對希特勒唯命是從的恩斯特·馮·布施[272],成為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官。莫德爾以驚人的效率把部隊重新整合在一起,並且與在波羅的海地區面臨困境的北方集團軍群重新建立起了聯系。到7月底,德軍成功地守住了拉脫維亞的裏加市。8月,德軍甚至能夠在維爾紐斯(7月8日陷落)附近發起反擊。作為東歐猶太人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是天主教的巴洛克藝術殿堂,在“二戰”爆發之前,維爾紐斯這座歷史名城已經在波蘭人的統治下走過了20年的光陰。此時,為了趕在蘇軍到來之前奪取這座城市,年輕的波蘭人發起了反抗,結果卻遭到了德國人的屠殺。蘇軍占領維爾紐斯後,這些波蘭人又遭到了蘇聯人的屠殺。與此同時,蘇軍在南部發起了進攻。經過兩天的戰鬥,蘇軍於7月27日攻陷了比亞韋斯托克,蘇軍也曾在這裏遭遇慘敗。從7月18日到8月2日,蘇軍在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率領下逐漸逼近華沙。7月21日,蘇軍抵達布格河,並於8月2日奪取了維斯圖拉河對岸的橋頭堡。

這時,華沙城裏發生了暴動。在暴動發生前,波蘭抵抗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而且納粹德國占領軍雖然一開始非常殘暴,但後來就開始麻痹大意,他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信仰天主教的波蘭人。這次暴動看起來是可以成功的,因為德國人已經在打點行裝,蘇聯人也逼近了位於維斯圖拉河東岸的華沙東郊。搶在蘇聯人前面奪取華沙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如同戴高樂搶在共產黨前面奪取巴黎一樣。然而,德軍對暴動進行了血腥的鎮壓,他們也使用了憎恨波蘭人的烏克蘭軍隊和波羅的海國家的軍隊。華沙近半被德軍炸毀,暴動也歸於失敗。後來,德軍堅守華沙,直到1945年1月。面對華沙城內的暴動,蘇軍借口補給線需要加強,坐視德軍發動反撲。而且,他們甚至拒絕為幫助波蘭人的英軍飛機提供降落地點。事實上,斯大林樂於見到納粹鎮壓波蘭人(1940年,斯大林曾在卡廷森林等地屠殺1.5萬名波蘭人)。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犯了錯誤,它誇大了英軍的力量,並且拒絕在邊界問題上向蘇聯做出任何讓步。捷克人的做法與此不同,他們同莫斯科達成了協議,在東部割了一個省給蘇聯,後來捷克斯洛伐克復國,蘇軍便立即撤了出去。盡管共產黨在1948年奪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權,但是這與蘇軍占領波蘭,直接扶植共產黨政權的做法還是有所不同。不管怎麽說,華沙的暴動失敗了。解放後,整個城市滿目瘡痍,瓦礫遍地,只有外國使館區和蓋世太保占據的布裏斯托爾酒店仍然完好。看到這番慘狀,一些波蘭知識界人士不禁把目光投向了東方,探尋啟示。與波蘭人相比,為什麽蘇聯人反而更為成功?

此時,德國的盟友也開始一個接一個地退出戰爭。年輕的羅馬尼亞國王不得不逮捕他信仰法西斯主義的總理,隨後與盟軍停戰,接著又向德國宣戰。與羅馬尼亞相比,保加利亞的處境也沒有什麽不同。一時間,它發現自己竟然與幾乎所有的國家為敵,於是轉投了盟軍的陣營。芬蘭的情況與捷克斯洛伐克相似,芬蘭一直與莫斯科保持著聯系,並且審慎地與德國保持距離,最後作為中立國生存了下來。匈牙利也做了同樣的努力,但是最終沒能成功。匈牙利的精英階層是親英派,於是沒有與莫斯科保持任何形式的聯系。當匈牙利政府試圖退出“二戰”時,它隨即被黨衛軍政變所推翻。現在,蘇聯人的目標就是德國本身了。11月,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273]所率領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成功攻入東普魯士,並對一個德國村莊采取了行動(這次行動成為了德國宣揚蘇軍暴行,激發抵抗的展示品。後來,東線德軍抵抗的頑強程度要遠遠大於西線德軍)。稍作停留後,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大軍隨後指向了波羅的海地區東南部的哥尼斯堡[274]和默默爾[275]。羅科索夫斯基從華沙逼近但澤,一心想包圍整個東普魯士地區。此時,恐慌已經開始在德國東部蔓延。

結局
1945年,蘇軍士兵在勃蘭登堡門殘存的雕塑上樹起旗幟。

[244] 克萊芒蒂娜·丘吉爾(Clementine Churchill,1885—1977),丘吉爾的妻子。

[245] 即意大利外交部部長加萊亞佐·齊亞諾。

[246]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國經濟學家,主張政府積極幹預經濟。

[247] 伊斯梅特·伊納尼(İsmet İnönü,1884—1973),土耳其第2任總統(1938—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