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珍珠港與北非戰場(第5/6頁)

10月26日,蒙哥馬利進兵受阻。丘吉爾兩手抱著腦袋問:“難道真的找不到能打勝仗的將軍了?”不過這個時候,英國皇家空軍成了救兵,他們把德國剛剛派出的一艘油輪擊沉在了圖蔔魯格港。這時,蒙哥馬利抽調前線部隊組成了預備隊,準備發起另一次攻擊。此時的戰場已經像地獄一般。在一陣陣熱浪下,一團團黑色的蒼蠅飛旋在屍體上方;傷兵、排泄物、武器零件、燃燒的卡車和坦克,滿眼都是。不過,英軍要比德軍更頑強一些。到了10月29日,英軍還有800輛坦克,而德軍和意軍分別只剩下148輛和187輛,而且幾乎無法移動。隨後,一艘德國油輪在希臘附近被英國空軍發射的魚雷擊沉。11月1日,又有另兩艘德國油輪在圖蔔魯格港被擊沉。隆美爾意識到,現在恐怕連撤退都是很困難的了。他不得不堅守陣地,待在原處。這時,蒙哥馬利調整了部署,在北側增加了攻擊的力度,先用飛機轟炸了7個小時,又用360門火炮轟炸了4個小時。然後,工兵在全面的掩護下在雷區裏開出了5條通道。在對阿拉曼火車站前方的反坦克炮陣地的攻擊中,英軍付出了整整一個坦克旅的代價,但是德軍的損失更高。他們能用的坦克最多只剩不過35輛,炮兵的戰鬥力也僅剩余1/3。隆美爾對希特勒說,他必須撤退,然而,希特勒卻讓他死守。隨後,11月3日,1 208架次的英軍飛機再次向隆美爾的陣地投擲了400噸炸彈。隆美爾終於撤退了。他過後解釋說:“沒有預備隊,所有能派出的士兵和能用的大炮都部署到前線上去了。所以,我們盡全力想要避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防線被突破了,高度機械化的敵軍從我們的身後湧了進來。上級的命令無法再執行了,我們得保住我們現有的力量。”在戰鬥當中,隆美爾的副手被俘。11月4日,蒙哥馬利突破了隆美爾的防線,但仍然不敢輕率冒進。他一定記得,英軍曾經從這裏打了過去,但隨後就被機動靈活的隆美爾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然而,此時的德軍已經分崩離析,只剩下5 000名士兵、20輛坦克和50門火炮。他們靈巧地後撤了1 600公裏,退到了突尼斯。

在11月15日的英國,教堂的鐘聲鳴響了。從1940年開始,它們就不再發出聲音,因為那將意味著德軍的進犯。現在,這一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英國民眾終於迎來了一場久違的勝利。丘吉爾發表了全國演說:“隆美爾的部隊已經被我們打敗了,他們已經被我們消滅了,基本上沒有了戰鬥力。”站在歷史學家的角度,丘吉爾把這一勝利寫進了歷史:“現在還沒有結束,甚至結束階段還沒有開始。但是,或許開始階段已經結束了。”“二戰”結束後不久,丘吉爾還寫道:“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屢戰屢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戰無不勝。”

對經歷過1942年年末的英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發生在海上和空中。如果德國封鎖了大西洋,英國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且,如果德國繼續維持空中的優勢,蘇聯也將陷入絕境,無法阻擋德國人的進攻。對於這兩點,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英國。確實,德國在北非只有3個師,其中一個還是輕步兵師,其余都是意大利人,但北非的重要性非同小可——要害在中東,那裏不僅有豐富的石油,戰略位置也極為重要。

問題在於,隨著戰爭的繼續,不只是英國人,連美國人也被分散了注意力。或許,問題出於奧康納將軍在1940年擊敗了意大利人。這一勝利鼓舞了英國人,而且當北非戰局在1941年年底和1942年年初出現危機時,由於英國已經在埃及駐紮了軍隊,那麽理所當然的做法是繼續加強這支部隊。但是這樣一來,英軍主要的陸上作戰就發生在了非洲,非歐洲。而在美國人看來,英軍在這裏作戰要麽是罪惡的(這是帝國主義行徑),要麽就是避重就輕。但是後來,英軍作戰失利,盟軍需要采取行動來挽回敗局。於是英美聯軍開始對法屬北非展開進攻,從西向東打擊隆美爾的部隊,因為隆美爾指揮的部隊從東到西的進攻沒有取得成功。對美國人來說,他們完全可以把進攻的重點放在太平洋地區的日本,而不是大西洋地區。而羅斯福始終把大西洋放在第一位,這一點彰顯了他的政治智慧。雖然羅斯福把太平洋放在第一位,會更受美國普通民眾的歡迎。

隨著美國軍力的增長,美國選擇在北非介入戰爭,而不是在其他地方,這麽做是有道理的,而這一行動的提議者正是丘吉爾。隨後,盟軍實施了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派遣了一支龐大的英美聯軍在法屬北非登陸。奇怪的是,卡薩布蘭卡[198]有一個波蘭情報組織(就像電影《卡薩布蘭卡》裏上演的那樣,唯一不同之處在於演員是維也納人),而且在1942年10月,他們還與當地的維希政府進行了秘密的聯系。後來,一位法國將軍亨利·吉羅逃出維希法國投奔盟軍,他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但不太機智(他想做法軍總司令,然而在被拒絕後,他就退出了)。盟軍計劃派3個特遣隊實施兩棲登陸,占領關鍵的港口和機場,然後向東移動,進入突尼斯,直搗隆美爾的後方。在當時的情況下,盟軍的行動非常成功。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喬治·巴頓將軍和他的3.5萬名士兵乘坐100艘船從美國而來。另一路英美聯軍主要從格拉斯哥來,他們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在阿爾及利亞登陸。附近區域的德國潛艇被派去攻擊商船了,於是在11月8日,巴頓指揮的部隊就登陸完畢了。盟軍遇到了一些抵抗,維希法國的一些法國士兵特別恨英國人,不過他們還是失敗了,因為維希法國的一位高級官員弗朗索瓦·達朗[199]上將當時正好在附近,他下令停止抵抗。達朗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他甚至允許隆美爾出錢使用法軍的補給線,所以派他擔任法軍的指揮官將產生爭議。因此,“自由法國”部隊的領導者查爾斯·戴高樂不贊成吉羅和達朗這兩個人選。戴高樂的巨大優勢是,他與法國國內的抵抗力量(大多數是共產主義者)關系良好。後來,達朗被暗殺(這一事件非常神秘,兇手年齡不大,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被迅速宣判處死了),戴高樂這才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