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珍珠港與北非戰場

德軍在莫斯科前方的退敗令人震驚,然而幾乎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面也在進行另一場大戰,日本軍隊成功地突襲了位於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這場戰爭的起因要追溯到幾十年前。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日本軍隊擊敗了俄國海軍,使日本成為了除歐洲各國以外第一個擊敗歐洲海軍的國家。當時,日本正試圖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日本盡管沒有原材料,但是憑借頑強的適應力,它接管了西方在亞洲的很多殖民地。後來在大蕭條期間,日本的鄰國中國發生了革命,於是日本人、共產黨和國民黨三方開始互相較量。日軍攻占了多個通商口岸,觸動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將“門戶開放政策”(自由貿易,不幹涉內政)視作基本規則,而且由於日本粗暴地對待中國(比如提倡大和民族優等論,與一些歐洲國家的做法非常相似),美國於是對日本做了很不客氣的回應。日軍的暴行臭名昭著,5 000名美國傳教士的見聞都驗證了這一點(一位傳教士的女兒賽珍珠寫了很多同情中國農民生活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她獲得這一獎項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日本人無法容忍美國人的任何批評,美國人也以制裁相威脅。石油是日本最大的軟肋,而且在1940年,日本從法國、荷蘭戰敗中漁利,派軍入侵了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並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盛產石油的荷蘭東印度群島。英美兩國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並且凍結了日本在各自國內的資產。結果,日本和英美兩國成為了死對頭。在與蘇聯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之後,日本繼續推行自己的戰爭計劃,重創了美國設在珍珠島的海軍基地,搶奪了關島和威克島等島嶼,占據了荷蘭在東印度群島和菲律賓群島[184]的石油資源,並且把英國人趕出了他們設在新加坡的海軍基地。隨後,日本開始建立聯邦國家(起了個古怪的名字叫“共榮圈”),而西方諸國卻無力阻止。當然,一些對英美兩國非常了解的日本領導人懂得,日本這麽做將引火燒身,但是由於日本的種族自豪感和國民對天皇的神化根深蒂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寄希望於一線勝利的曙光。

1941年12月7日,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功地突襲了珍珠港。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珍珠港正處於沉睡狀態。飛機整齊地排列在機場上,等著日軍來轟炸;高射炮無人操作;彈藥庫大門緊鎖,鑰匙也不知去了哪裏。幸運的是,美軍的3艘航空母艦都不在港內,它們被派去守衛另一個可以開辟為機場的小島去了。但是,盡管如此,日軍的突襲仍舊造成了嚴重的破壞,8艘戰列艦癱瘓,2 402人死亡。日本所豪賭的是,在遭受如此突然而慘重的失敗之後,美國將同意與日本簽訂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為所欲為。當時的英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185]並不認為這次襲擊的決策是正確的。他了解美國人,知道他們最終會從一開始的混亂和迷茫當中走出來實施反擊,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恥辱。畢竟,美國人的損失並沒有達到他們一開始所設想的程度。美軍的航空母艦要比戰列艦重要得多,而且,由於日軍發現航母不在港內,他們擔心遭到反擊,於是過早撤退,導致關鍵的海軍基礎設施(油料罐和造船廠)、潛艇和信號情報裝置全都毫發無損。

1942年上半年,英美兩軍在太平洋戰場持續失利。丘吉爾是一個老派的帝國主義者,他決心向世人顯示英國的力量。他知道維持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這一“面子”有多麽重要,也非常看重他那不同尋常而又少有反省的自信,這樣他就能依靠區區6萬英國軍隊和一支主要由當地人組成的部隊來維持英國對擁有4億人口之眾的印度的統治。他命令兩艘大型戰列艦開進印度洋,以便宣示英國的力量,威懾日本。然而,這兩艘巨型軍艦遭到了日軍飛機的襲擊,雙雙沉入了大海。現在,日軍開始取道泰國等地進攻馬來西亞,而美軍在關島和威克島的空軍基地也遭到了日本海軍的攻擊。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在東南亞建立了為英國所掌控的最高司令部。然而日本對此毫不在意,他們攻占了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新幾內亞島的大部。1942年2月15日,英國人再次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新加坡陷落。100多年來,新加坡一直是英國的屬地,也是利潤豐厚的貿易中心。2月8日,日軍發起進攻,此時還有13萬大英帝國軍隊駐紮在這裏,兵力是日軍的5倍。但是,英軍連一輛坦克也沒有,而日軍有200輛。此外,日軍在空軍上的優勢也非常明顯。英軍投降後,約8萬名戰俘(有英國人、澳大利亞人、印度人)被日軍押往戰俘營,等待他們的將是強制勞動、饑餓、死亡等無比殘酷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