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於日俄戰爭的研討(一)(第3/6頁)

“要塞艦隊”論居然反映出俄羅斯民族的氣質。“要塞艦隊”論象征著防禦,而“存在艦隊”論象征著進攻。在何種戰爭中,俄國人的表現最引人注目、最傑出?是在防禦戰中。俄國領土遼闊,可以進行長期的防禦作戰。請恕我直言,在軍事上,俄國毫無進取心。俄國人已經掉入了防禦的蜜罐裏,他們已經忘了進攻才是正道,而深受防禦思想桎梏的俄羅斯人,對防禦的天生偏愛,在國家和軍事政策中從未協調地使用防禦和進攻策略。

我們還處於兩種舊式戰爭分類:防禦、進攻。我們可以將這兩種戰爭的性質和局限性一一展示。當它們穿上外衣,我們就必須分析其外衣,而不直接探討進攻和防禦本身,而是討論要塞艦隊和存在艦隊。首先追溯其對俄國人產生的影響。

戰爭伊始,俄國人在遠東集結兵力的做法就很含混,而且帶有一絲嘗試意味,這表明了俄國人的目的不專一,而艦隊的使用意圖也不當。他們的決策過程,我們無從知曉,我們只能從他們的行動中去探尋其動機。俄國人的行動,包括集結、配置、使用艦隊,表明他們缺乏進攻意識,而是將艦隊用於要塞的防禦。首先,如果俄國人想要進攻,就會集結一支優於敵人的兵力,這一點俄國人是可以做到的,他們擁有大量軍艦。其次,如果俄國人的目的是為了進攻,也就不會允許兩艘軍艦中途離開。最後,如果他們的目的是求戰,就不會忽視一支優勢兵力的作用。而且,從俄國人之後的行動來看,他們其實就是缺乏進攻意識。

法國海軍軍官奧利維埃上尉的一篇論文,使我深受啟迪,他在論文中指出:“如果預見必須集中一支常備兵力以備戰爭之用,那麽這種集中在和平還在延續之時,便應予以實施。”他的看法與古老的戰爭原理並無差別,集中就是一些兵力配置在能相互進行支援、敵人兵力無法擊破的位置上。也就是說,我們的海軍在和平時期的部署並未考慮戰時的需要。若米尼對兩個軍團分頭運動、在接近敵人之前會合的計劃評論道:“為實現最後會合所做的努力,在開始時便應精確地付諸實施並在整個運動中貫徹始終。”俄國人由於擁有兩處要塞,在“要塞艦隊”論的影響之下,他們將戰鬥艦隊一分為二[3]。兩部聯合,造成了1904年8月10日和14日的兩次失敗。面對前車之鑒,現在還有人主張將美國艦隊分開部署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這場戰爭中,錯誤的理論使強大的俄國敗給了日本。俄國人的低指揮水平源自他們未能掌握原理。

我發現,有俄國人曾經預見需要在旅順口水域停駐一支艦隊。早在1896年[4],亞歷山大·米哈依羅維奇大公就這一問題提請俄國海軍部注意。1901年5月份的《雙周評論》第819頁刊登了一篇《俄國為何同日本交戰》的文章,其中寫道:

亞歷山大·米哈依羅維奇大公曾呈遞一份長篇備忘錄,指出亟需在太平洋水域創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其理由是,除非俄國保持對海洋的控制,否則俄國便無法期望繼續持久地保持西伯利亞鐵路通達海洋。這一文獻指出,按擬定的計劃,日本海軍應於1906年完成準備,日本正在備戰,而俄國則應於1903年之前便具備應付各種緊急情況的條件。他的陳述並未在海軍最高領導層中引起共鳴。

該文章證明海軍軍官必須熟悉國際文獻的重要價值。從這篇政治意味更為濃厚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俄國政府對創建一支海軍並且能及時將其從國家的一處海岸調至另一處海岸熟視無睹。我的目的在於,除了說明俄國人的錯誤外,更主要的是,希望全體軍人注意,如果你們想要成為得力的顧問,就必須熟悉國際關系、精通軍事原理。

“要塞艦隊”論,不但使艦隊的集結在數量上具有防禦的特點,而且會將艦隊配置於錯誤的位置。我曾經認為,海參崴在冬季期間會被冰凍封閉,艦隊的運動陷於癱瘓,而旅順口的艦隊可以順利地活動,而且能進行攻守兼備的活動。但事實是,俄國的破冰船能保證海參崴出口暢通,而且對一支專注於進攻的艦隊而言,居於特殊位置、擁有兩處出口和導航設置的海參崴更為有利。

為什麽獨獨選擇旅順口呢?因為俄國人認為,日本艦隊會在旅順口發起攻擊。俄國人的意圖是,用艦隊保衛要塞,等待敵人的攻擊。也就是說,旅順口的要塞只能是防禦,而非進攻。但是,我想指明一點,海岸要塞就是為了進攻而存在,因為,它掩護和支持艦隊使其能夠進行攻勢活動。俄國人的行動恰恰相反,他們的艦隊用於防禦活動,這就導致艦隊無法完成防禦任務。旅順口分艦隊從未進行過進攻活動。有人說:“在部署驅逐艦方面,俄國政府似乎並未打算給它們行動自由,或準許它們去尋求任何戰機……從未派出魚雷艇攻擊日本軍艦或運輸船。要是說它們出擊過,那是因為它們出去的目的不是攻擊,而是掩護陸軍側翼。”俄國人的行動讓敵人深感驚詫,因為他們從不偵察日本海軍基地,而這裏正是日本陸軍的登陸點。5月15日,日方兩艘戰列艦觸雷沉沒,俄國人本該趁敵人士氣沮喪,擴大戰果,但他們卻什麽都沒做,盡管俄國在旅順口泊有21艘驅逐艦,其中16艘已經位於港外。直至最後一刻,這支艦隊都在防守,當他們遭到炮擊受損時,才倉皇逃出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