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於日俄戰爭的研討(一)(第2/6頁)

我認為,目的專一就是自始至終承認對立物,如果一個人想要兼而有之,就不能各方均有所得、各方均有所舍,因為這只能一無所獲。戰略上與此相對應的案例就是,在擁有數條通路的山地邊境或擁有數處渡口的河流設防,任何一處都有可能遭到進攻,然而防禦兵力的數量是有限的。在這裏,固定兵力相當於一艘戰艦的噸位,通路的數量相當於戰艦所具備的數種性能,如攻擊能力、防禦能力、速度、煤炭續航能力等。邊境防禦分為警戒線配系和集中防禦配系。

警戒線配系,即將兵力分布全線,保護任何一條通路,結果將有限的兵力分散於所有各處。這就是折中,各處都有兵力,卻削弱了必須充分防禦的地方,所有各處都無法得到充分防禦。這樣一來,既沒能有效防護好一處,其他各處也無法對其支援。

集中防禦配系,是當今普遍承認配系,它明顯地體現了目的專一。它是將可用的兵力集中部署在一處,當任何一處通路或渡口受到威脅時,全部兵力便能迅速向該處機動。集中防禦配系的特征在於組成一支優勢的中央兵力,使其能最快抵達最受威脅之處,以獲得對其有利的戰機。我冒昧地稱這種配系為協調。這絕對不是折中,因為它從未有過要放棄業已集中起來的中央兵力。而其余的所有配置則都是著眼於提高其機動能力和為其抵達時創造有利條件,以此來加強這支兵力。例如,派出巡邏隊在道路上巡邏,盡早通報敵人逼近。顯而易見,假如在任何一條通路上都有這樣的巡邏隊,其抵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因為防禦方可以提前增加該地的兵力,等待中央兵力的到來。這種配置與編成中央兵力所體現的目的專一是完全一致的。這種協調受一個無比精確的思想所支配,因而實質上則是一種結合。

請注意“結合”一詞的含義。研究戰爭同研究其他課題一樣,對措辭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都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僅就我在前文中對折中和協調的反復闡釋,就能看出我對措辭準確的重視。一個思路清晰的人是更傾向於用精準的詞語來表達思想的。在這裏,我請求大家注意結合,並不是將兩者或者更多的事物放在一起,而直接忽視這些事物的性質和作用。結合,是指將事物放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單一的成果。其區別猶如化學混合物和化學化合物之間的區別,其所產生的力量也不同。將一支兵力大體上等同地布置在數處通路,這不是結合,因為沒有產生單一的成果。將同一支兵力配置於中央,以較小的分隊如前所述配置於數處通路,這才是結合,其各個部分互相關聯,服從於一個單一首領,它們實質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體。

請大家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折中是不是當你開始設計一艘戰艦之時,你打算使每種性能都有所舍,以使其余每種性能都兼得。我不會否認,實際上一艘戰艦可能會將數種性能打一個折扣才能保證其效能。那麽,就會出現前文中所出現的情況,兵力分散於各條道路,最後一無所獲。以裝甲巡洋艦為例,一艘配備裝甲的巡洋艦會是什麽樣的呢?它會是一艘戰列艦嗎?是也不是,危急情況下,它所承受的風險超過他的戰鬥力。它會是一艘巡洋艦嗎?是也不是,為了裝上裝甲和武器裝備,它的噸位使它不再具備巡洋艦應有的速度和續航力;為了保證裝甲和武器裝備,就需要減少其他用途所需的噸位。所以,它既不能提高速度和續航力,又不能裝備成巡洋艦,其功效,介於裝甲艦和巡洋艦之間。難道這能稱為結合嗎?這就是折中。因為二者並未融合為一體,只是簡單的組合。就噸位而言,它既未得到裝甲艦那樣的噸位,又未得到巡洋艦的噸位。雖然它並非一無用處,而是它並不是你所期待的那艘有用的軍艦。普通人若是這樣,倒無關緊要,但是一個指揮官卻必須科學地綜合考慮這些課題,並以恰當的手段表達。也就是說,他應當運用正確的原理和正確的措辭。

“要塞艦隊”論和“存在艦隊”論這兩個術語,本身便證明了其對俄國人的實踐和原理所產生的根本影響。“要塞艦隊”論在俄國陸、海軍思想中占統治地位。神戶《紀事報》[2],1904年2月25日刊發的一段話,體現了俄國軍事思想的理論特點:“在離開比塞大港駛往蘇伊士運河之前,俄國海軍分艦隊司令威倫紐斯曾經指出,俄國的計劃是使旅順口和海參崴成為帝國的兩處最為重要的軍港,每處都配有一支具有相應力量的艦隊。”即要“依托要塞作為基地”。俄國的計劃著眼於要塞,所以面對居於中央的日軍就會分散兵力。俄國的計劃並非徹底錯誤,如果真是這樣,就會有人察覺。這個計劃所體現的部分真理,危害極大。一支艦隊能夠發揮其作用,保證海岸要塞的安全,前提是要塞位於外國所轄土地之時。另外,在俄國的軍事計劃中,我們也能看到“存在艦隊”論的影子。俄國海軍總參謀部曾高喊控制海洋,但從政府的決策中看不出其影響。可能是“要塞艦隊”論在俄國早已深入人心,致使控制海洋這一思想從未能徹底影響國家決策的制定。也可能,俄國早就折中了。因為旅順口沒有要塞艦隊,除了拆除炮台供要塞使用,艦隊未發揮任何保衛作用;也不存在艦隊,因為艦隊從未被這樣使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