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於日俄戰爭的研討(一)(第4/6頁)

我所見過的任何記錄都表明,旅順口分艦隊對港口的防禦,除了將艦炮拆至陸上外別無貢獻,直至最後時刻,艦隊采用炮火來支援要塞炮火,俄國的失誤還用得著任何辯解嗎?那些炮火還不如放在岸上。如果艦隊的目的在於防禦,那麽旅順口分艦隊布置在喀瑯施塔得豈不是更好?這裏更便於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形成數量上的集中。如果俄國海軍集結於喀瑯施塔得,在兵力上占優,就將直接威脅日本海軍,這可比放一支艦隊在旅順口強多了。

主力集結旅順口的俄國艦隊,在該地的存在就是為要塞服務,附屬於要塞。如果於海參崴集中,即於戰場的一側集中,從翼側便可威脅敵人的交通線,即要塞附屬於艦隊。一句話,要塞的價值就是維持一支能夠作戰並抱有明確目的的有效兵力集團。在對馬海戰之前,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曾經宣稱:只要他能集中20艘軍艦抵達海參崴,他將嚴重威脅日方的交通線。這不是大名鼎鼎的理論嗎?他的觀點其實就是,只要有一支強大的,甚至居於劣勢的兵力存在於戰場附近,便能對敵人的行動產生嚴重的影響。“存在艦隊”論者甚至認為,這支艦隊可以阻止敵人的遠征,或者,迫使敵人停止遠征。我對這種觀點的批判已經持續了數年。我不明白一支居於劣勢的艦隊,又怎麽能威懾敵人呢?難道日本人會被威懾住嗎?旅順口分艦隊未能阻止日方的運輸,而日方已認識到這支艦隊的危險並始終盡其所能采取措施應對。對此,他們堅持不懈,以魚雷攻擊取得部分戰果後,又用沉船封鎖港口,實施遠距離炮擊;在港外布雷,圍困旅順口。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消滅港內的敵國艦隊。然而,俄國俘獲過一艘日本陸軍的運輸船嗎?沒有。

一方面繼續運動作戰,一方面設法摧毀港內艦隊,日本人視海參崴的俄國艦隊為空氣。這兩種同時進行的活動證明了我所說的協調。這種協調,既看到了來自“存在艦隊”論的危險,又意識到了陸上戰爭一旦延遲所引發的危險。“存在艦隊”論者們宣稱,只要旅順口艦隊存在,日本便不可能運輸部隊。日俄戰爭爆發之前六個星期,《泰晤士報》曾刊登了其陸、海軍通訊員關於局勢的簡要述評,其中一段為:“由於旅順口炮台後面存在一支敵對艦隊,日本人可能不敢冒險將部隊派往黃海。”之後,又寫道:“除非俄國軍艦被擊沉、被俘獲或被封閉於其港內,則日本遠征兵力的交通線便無安全可言。”這些言論正好可以證明“存在艦隊”論所固有的誇大性;俄國海軍的作戰策略也恰好可以證明受“要塞艦隊”論之苦的嚴重後果。

如果在和平時期,“存在艦隊”論的一些論述還是可以接受的。但要知道,就在日本第一次魚雷攻擊時,日軍就已經到達仁川,而且後續增援迅速增加至五六萬人之多。日軍在中國東北和鴨綠江口以西的登陸確實有過短暫的推遲,其原因目前還不知道。但請注意,日軍的登陸行動成功時,旅順口內有4艘俄國戰列艦,而且因魚雷攻擊而受損的俄國軍艦已經有6艘修復完畢。

可以說,日本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了冒險,因為他們已經完全注意到了自己所面對的風險。他們對己方的戰列艦十分珍視,因為陸軍交通線靠它們護衛。他們已經意識到,俄國旅順口分艦隊和波羅的海分艦隊在任何情況下所能造成的威脅,以及對其交通線的危害。然而,他們明知敵對的“存在艦隊”的這些危險,還是願意冒險。

戰後六個星期,日本政府接到報告,旅順口軍艦已於3月11日趁大風雪逃走,其部隊的運輸因而中斷了十日。還記得美西戰爭時期嗎?沙夫特的陸軍部隊面對兩份報告,等到報告被完全證實之後,才離開基韋斯特。日本人也一樣,同樣面對著存在艦隊的可能危險。一旦報告被證實,那麽交通線就時刻處於危險之中,然而,冒險必須繼續。拿破侖的名言,不敢冒險便無法戰鬥。受到監視的港內敵方艦隊和已經出港的艦隊,情況完全不同。港內艦隊可能出港,但不會直接使日本中斷運輸,他們會采取預防措施,調整部署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如果敵軍擁有一支實力相等或居於優勢的艦隊,敵人便可直接開赴海上,而交通線就可能時時被騷擾,甚至被阻斷。但“存在艦隊”論者卻堅稱一支劣勢艦隊就可產生這些作用。

“存在艦隊”論誇大的作用,完全違背了陸戰實踐。在陸地,指揮官們總是用一支戰鬥力強大的分遣隊監視威脅其交通的要塞。而且我相信,日本人的行動方針的正確,來源於他們能正視所有的真實條件,並以此協調行動。他們密切監視俄國艦隊,限制其發揮效能,保證交通的安全。若米尼說:“一支精良的遊擊隊總是給交通制造麻煩,即使是其所處的位置最為有利。”處於劣勢的存在艦隊其作戰活動不外是遊擊隊的突然襲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