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礎與原理作戰行動(第3/17頁)

具有控制能力的據點或據點配系[3],會成為任何攻勢活動的目標,這是一條已經被證明適用於任何戰場的戰略原理。該戰略原理還可以這樣論述:向前推進,或作戰正面,從始至終都應該盡力往前推進,並在其所有部分之間以交通緊密相連構成完整的配系。這樣,這種配系中的一切,即位於作戰正面後方的一切,都處於其控制之下,對其更有用,對其敵人則更危險。這會是他的資源,如果媾和時仍為他所有,在隨之而來的討價還價中,他就將處於優勢地位。

1793—1815年法國革命和帝國戰爭期間,英國封鎖法國和西班牙的各個港口,正是海戰為這種作戰正面提供了最重要的案例。部署在布勒斯特、羅什福爾、費羅爾、加的斯和土倫等港外的英國艦隊,通過由巡洋艦編成的小分艦隊互相聯系,監視較小的港口,並在附近海面上搜索,這實際就是一條連續不斷的作戰線,而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和海上貿易的安全,正是得助於這種海上控制的功效。位於這一作戰正面後方的區域,在各方面都能確保安全,其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英國商業損失微小(不及船運的3%)和敵人的所有入侵意圖均以失敗而告終。

艦隊在海上保持的這種作戰正面,相當於在陸上陸軍憑借優勢保持的作戰正面。顯然,如果能掌握附近的設防區域,這種優勢就會更加明顯。1796年,當拿破侖在向奧地利進軍時,發現自己前進路線翼側的曼圖亞要塞的阻擋,就將阿迪傑河一線連同橫跨該河的維羅納要塞變成作戰正面。維羅納以相對較少的兵力便可頂住敵人的圍攻,法國人可以在這裏妥善地儲存補給品,使戰士保持高昂的士氣。同時,這個要塞還能保證部隊順利從阿迪傑河的一側轉移至另一側。這些優勢增強了法國陸軍的實力。在阿科拉之戰中,拿破侖以一支很小的守備部隊守衛維羅納,同時派主力乘夜渡過阿迪傑河下遊,在挺進維羅納的奧軍的後方發起奇襲。拿破侖的冒險獲得了成功,他的成功緣於對要塞的成功運用。同樣,一支處在攻勢防禦當中、敢於出擊的艦隊也需要一個設防港口的掩蔽。正如拿破侖利用阿迪傑河和維羅納得以增強力量,借助阿迪傑河旁的加爾達湖向北延伸,從而控制了其後面的波河流域和意大利南部的全部資源;恰如英國沿法國海岸線配置其艦隊,從而控制了海洋。

英國的這條海洋線同樣可以借助強固港口加強,即樸次茅斯和普利茅斯等本土港口以及直布羅陀、馬耳他和馬翁等海外港口。這些港口都不像維羅納那樣暴露,所以不易遭到攻擊,並且可以就地得到補給、維修、改裝等支援。一旦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港口可以為艦隊提供掩蔽所,單艘軍艦和劣勢分遣隊都可以在港內尋求保護。除了防禦作用,這些港口還具備進攻能力。因為它們都靠近交通線,從而可以對敵人翼側進行威脅。例如,直布羅陀和馬耳他可對經過地中海的所有航線,普利茅斯和樸次茅斯可對通過英吉利海峽的所有航線,牙買加可對通過加勒比海的所有航線,進行翼側威脅。同樣,布勒斯特、加的斯以及其他港口可對英國向南航行諸線進行翼側威脅。除此之外,英國還必須對它們進行遏制,恰如拿破侖必須遏制曼圖亞一樣。

加勒比海是美國可能有機會控制並運用的一個地區,如果其所有島嶼都為敵人所有,但古巴能在我們手中,我們就能控制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僅僅控制古巴還不能控制整個加勒比海。如果敵人的海軍最初與美國相等,美國就沒多少機會控制加勒比海。所以,這種情況下美國應該竭盡所能地向前推進。我們可以占領薩馬納灣並控制莫納海峽,甚至將作戰正面向南和向東推進,以便能不斷騷擾敵人並保護我國經向風海峽通往巴拿馬地峽的航線。這些航線得益於我方作戰正面的推進,而位於我國艦隊後方。

如果古巴為我們所有,它就能掩護我國艦隊通向墨西哥灣的後方,而墨西哥灣則是我國國內作戰基地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設想敵人的基地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雙方兵力相等,那麽敵我雙方之間的海域就將成為必爭之地。敵人的艦隊及其基地的位置,將為我們指明下一條作戰線的方向。

敵人雖然失去了古巴,但是仍可占領牙買加以及向風群島的某些港口。英國正是如此,它占領著聖盧西亞和牙買加。在此情況下,戰爭的焦點應該集中於古巴和牙買加周圍區域。英國、聖盧西亞、牙買加、巴拿馬地峽這些據點,幾乎就是英國、直布羅陀、馬耳他、蘇伊士運河一線在加勒比海的再現。如果駐泊在牙買加的艦隊與駐泊在古巴的艦隊相比較處於劣勢,則古巴艦隊可占據牙買加前方的位置,並切斷它與向風群島的交通線和來自那裏的支援,掩護艦隊同古巴本土和美國的交通線以及航線。這些行動可以迫使牙買加的艦隊出戰,以消除這些不利條件。同其他實例一樣,本實例表明敵人艦隊的位置和海軍基地決定了作戰方向,就如同旅順口決定了日本海軍在海上的圍攻,以及日本陸軍在陸地上的艱難作戰一樣。該實例還如同1898年聖地亞哥決定了美國海軍和陸軍的行動方向。日本人所采取的行動是迫使俄國人出戰,美國人則是迫使西班牙人出戰,俄國人和西班牙人都是因為擔心艦隊受損力求避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