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礎與原理作戰行動(第2/17頁)

我再補充一些,拿破侖除了用集結在西印度群島的艦隊進行大規模牽制外,在他那一時期的信函中,經常提到誘使英國分艦隊駛離比斯開灣和海峽的種種策略。

從中可以看出,法國艦隊駛往西印度群島的行動其實已經有了效果。這恰好與上一章所提到的法國艦隊駛向科孚島對地中海局勢所能產生效果相似。英國艦隊被引至西印度群島,遠離了拿破侖設定的戰略中心。多佛爾海峽恰如遠離亞歷山大港和該港通往法國的交通線的科孚島一樣。假如納爾遜只是一名普通指揮官,他定會留在西印度群島直到獲得確實證據證明法國艦隊已離開該群島。這並非我的臆測。當時很多人要求他留下來,國內輿論也對他施加壓力,但納爾遜擁有無限遠見,盡管缺乏確切證據,但他通過權衡得出了正確結論。假如在得到可靠的情報前一直停留在西印度群島,那麽結果就是將有20艘軍艦在歐洲集中支援拿破侖,而英國則會因為缺少納爾遜的12艘軍艦使雙方實力差距擴大到30艘戰列艦。

這裏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在這個事例中,拿破侖的計劃顯然源自1762年法國首相精心制定的方案,兩者極為相似。拿破侖可能從法國档案中獲悉,但納爾遜可能毫不知情。

海軍有上述的兩種方針可選,可以逐離,可以引離。但我還需再次指出,就總體作戰來說,海軍是采取守勢的,就其本身行動而言,則是采取攻勢的。還可進一步指出,拿破侖給馬爾蒙的命令正是如此。拿破侖寫道:“歐洲的總局勢已經發生轉折,迫使我不得不放棄今年對葡萄牙的遠征。”也就是說,他放棄了一次攻勢戰役,所以他規定了總的防禦態勢,保留一處攻勢威脅,以此保衛巴達霍斯,以及薩拉曼卡所掩護的從法國至馬德裏的交通線。但薩拉曼卡在三年前就遭到約翰·穆爾爵士的威脅,嚴重地影響了拿破侖的計劃,以致在關鍵時刻,他被引開了他的戰略中心和戰役要害點。

不論是設想的還是實際的征服,這樣的形勢恰好說明了海軍同本土防禦的關系。在上述例子中,一個國家一旦實際占有屬地,就處於守勢。如果由於需要或是策略錯誤,而把海軍限制在港內或者使其緊靠港口,也使其處於守勢,並將商業和屬地同海外的交通聯系拱手相讓。美國在1812年,除了貿易破壞艦以外,沒有往海外派遣任何海軍。這並不意味著毀滅,因為國土較大的國家,可以利用本身資源,或通過與其陸地邊境接壤的一些中立國家進行迂回貿易。如果它海岸線夠長,那麽敵人就無法進行封鎖,由中立國貨船運載的商業也不會完全遭受損失,雖然會承受一些屈辱和物資損失。一個大國則無須如此。任何本土海岸防禦方案達到完備,海軍就須達到強大或者能將敵人艦隊逐離本土海岸,或是通過威脅敵方權益將其引開。只有這樣運用海軍,才能使海軍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岸防禦者。

我想介紹一個論點,這個論點完全適用於這裏。這個論點我將在下一章中詳細展開講,即海岸要塞不應如通常理解地在職能上主要負責防禦。海岸作用在於迫使敵人艦船與海岸保持一定距離,雖然它對陸的一側是暴露的,甚至僅僅是防禦的。一個能保證海軍安全的設防港口,只有被當成要塞時,才具有防禦性質,如同梅斯或美因茨。當要塞駐有一支野戰軍時,便能迫使敵人派遣一支兵力足夠強大的分遣隊與其對峙,防備守備部隊發起進攻。

1812年的戰爭雖然不太成功,但是其中也有實例證明可以掩蔽海軍艦隊的港口具有這種進攻性質。駐泊在紐約港的由約翰·羅傑斯指揮的海軍分艦隊,就是一支能夠進行攻勢活動的守備部隊,這支分艦隊也確實發起過進攻。英國人得知它已經集結出航,但無法得知其意圖。因為英國在美國沿岸的海軍分艦隊很小,只得將軍艦集中,避免單艦與美國海軍分艦隊遭遇。這種無奈的集中,加上還要保護的貿易,英國分艦隊只好放松對美國港口的監視,大部分返回美國的商船因此安全抵達。這種預期的防禦效果,歸功於羅傑斯采取的攻勢遊弋。這種持續不斷的攻勢活動的基礎則是能夠保護艦隊的港口。否則,艦隊就會像在旅順口一樣被摧毀,或者像在聖地亞哥一樣被逐離。

沿此方向,我們來探討海軍究竟應該具備何等規模並得出正確的理解。海軍的力量以及動員和維持機動的能力,應能使外國在考慮訴諸武力時,由於這支海軍力量對其本土、屬地、商業所造成的威脅而深感憂慮。這樣的影響可有效地遏制戰爭,而戰爭無非是以另一種形式實施牽制。1900年,德國政府在其所通過的海軍規劃中,簡明扼要地宣布官方對海軍的期望:“德國必須擁有一支具有這樣力量的海軍,甚至對於最為強大的海軍強國來說,同德國交戰就會使其陷入危及其自身霸權的冒險之中。”不幸的是,德國這一旨在針對英國的海軍規劃使美國遠遠落後於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