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史例述評(三)(第3/4頁)

荷蘭艦隊繼續遊弋在厄爾巴島與裏窩那之間,保持其位置優勢。兩名英國指揮官互通消息後決定設法會合,待厄爾巴島的艦船修復之後再戰。英國政府對裏窩那的指揮官不滿,將指揮權轉交給厄爾巴島的一名指揮官,這位指揮官對所預料到的每一件意外都做了指示。然而,不論兵力還是位置,都對他很不利,而他的對手卻占據著中央位置。出乎意料的事件終於發生了,1653年3月初,裏窩那分艦隊被迫單獨迎戰而遭到痛擊,只有一艘軍艦幸免被俘。這位新任指揮官不得不率領厄爾巴島的艦船退出海峽。英國於是放棄了地中海,直到戰爭結束前,再也未能重返地中海。

這次戰鬥之前,有關的兩名英國軍官和英國駐裏窩那外交代表,曾寫信迫切要求請求支援,曾經得到政府的同意。在這之前的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早期,總體是對英國有利的,英國在這裏的實力很雄厚。早在1652年8月,英荷在普利茅斯港外交戰,看上去雙方戰成了平局,但荷蘭在這次戰鬥中並沒有什麽損失,卻成功地打開了一條通路,英國人卻退入港內不再出動。所以勝利應該屬於荷蘭。最後,荷蘭艦隊司令勒伊特目送所護衛的船隊進入大西洋,而後又帶領一些返航的商船駛回海峽,同德威思所統率的主力艦隊會合。

1652年9月28日,肯特之戰爆發。會合後的荷蘭人在艦船數量和質量上均處劣勢。此役英國獲得了勝利。英國政府受到鼓舞,認為這是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時節已晚,英國人認為荷蘭人不會再大舉進攻,於是將艦隊分散去執行一些任務。為了呼應地中海的求援呼籲,一支20艘帆船組成的中隊起航前往地中海。荷蘭人卻又派出一支300艘商船組成的艦隊,在特朗普所率領的73艘艦船的保護下,駛往大西洋。英國主力艦隊因兵力分散艦船被減少至37艘,在1652年11月30日遭到慘敗。於是,駛往地中海的英國艦隊又重新歸隊。這時,荷蘭巡洋艦在英吉利海峽盤桓長達數周,英國卻只能無奈地忍耐。消息傳到裏窩那時,大公曾因其中立地位遭到侵犯而震怒,於是不再允許交戰國使用其港口,迫使地中海的艦隊軍官放棄會合後再戰的計劃。

為此,徹底軍事化的英國政府,吸取了這些教訓,遂將全部海軍集中到本地海域。1653年2月,當特朗普率領一支護航隊由大西洋返航時,他所率領的70艘艦船同80艘英國艦船相遇。商船成為累贅,艦船數量又處劣勢,雖然如此,荷蘭人也在這些不利條件下奮力苦戰,最後荷蘭四五艘戰艦被擊沉,4艘戰艦被俘,約35艘商船被掠。

這時,蒙克恰好在海軍服役,他指揮一支分艦隊參加了戰鬥。這是一位經歷尼德蘭戰爭和內戰鍛煉的戰士,他後來成為查理二世復辟的主要人物。蒙克堅持,不能用分散的兵力來執行當前的任務。英國的位置對於經過英吉利海峽或北海通往荷蘭的商船航線比荷蘭更有戰略優勢。然而,如前所述,位置的優勢全在於對它的利用。

1653年之戰以及之後的戰爭,兵力集中以及艦隊良好的軍事組織能力和政府的軍事遠見,對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在航線被封鎖18個月後,荷蘭的貿易陷入停頓,1500艘荷蘭商船被掠。據稱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英國商船的兩倍。通過這個對比,不難看出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競爭以及英國制定航海條例的動機。英國對荷蘭貿易航線的打擊,直接導致荷蘭稅源枯竭,工廠倒閉,商業陷入危機。須德海桅檣林立,國內餓殍遍地,街頭雜草叢生,阿姆斯特丹1500幢房屋人去樓空。

1654年,克倫威爾同意荷蘭的求和,而且所提出的條件較為寬容。這符合克倫威爾的政策,他的政策並不會毀滅一個新教國家。克倫威爾意識到,在當時的歐洲,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信仰新教的荷蘭,而不是一個衰敗的荷蘭。只著眼軍事的蒙克對此大為不滿。顯然,和解更符合克倫威爾的政策,在他最後的時間內,他想幫助英國和新教從法西戰爭中得到好處。一定時間內,他對於法國和西班牙似乎有些搖擺不定,而這也是歷史學家們困惑不解的地方。

本章的課題就要結束了,在結束之前,我想說清楚我無意堅持教條式的集中。對於集中,我堅持要像對待每一條原理一樣,從實踐上去理解和記憶它,而非從字面上獲得教益。協作是作戰的根本思想,不論兵力如何部署,每個部分都必須各司其職盡量為其他部分減輕負擔。同時,部署在固定駐地的兵力要具備及時集中的能力,即使是空間距離很遠,也必須能互相支援。日俄海戰中,日本海軍的兩位將領曾經是遙遙相隔的,但是他們卻能位於敵人兩支分艦隊之間的中央位置互相支援。每一支艦隊都可以通過對敵人的控制達到支援的目的。中央位置也要便於會合和支援,這樣才符合實用。蒸汽和電氣以及通訊的發展,使得艦隊之間的距離可以更遠。然而,這種變化,並不能改變部署分艦隊時必須使它們能互相支援的要求。分艦隊必須在敵人聯合起來之前集中起來。在我看來,美國現在將艦隊分列於國土兩側是極端愚蠢的。只有在每支分艦隊的兵力都優於敵人之時[1],或是占據中央位置使它們能夠及時集中時,方可如此分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