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史例述評(三)(第2/4頁)

克倫威爾的第一次行動試圖把所有新教力量在政治上集中。除了向其他新教國家提議外,他還向荷蘭提出了合作的建議,聯合兩個共和政體。荷蘭當然表示反對,因為它已經控制了世界航海貿易的絕大部分,而法國這時又無暇顧及它。過去的經歷,以及當時英國的實力,使荷蘭人明白,聯合就意味著被吞並或者是屈服在英國之下。四十年後,荷蘭王子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時,這個提議又一次提起並被他接受。正是這種克倫威爾未能達成的集中,打敗了路易十四,又將荷蘭拉低至二等地位。這些都是鼓吹歐洲聯合的克倫威爾造成的。

荷蘭拒絕了克倫威爾的提議後,作為報復,英國通過了針對荷蘭海上貿易霸權的英國航海條例。1651年10月,該條例通過,1652年5月,戰事初現端倪。該條例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這次戰爭。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這次戰爭的過程。兩國之間進行了兩年的戰爭。這次戰爭為集中原理提供了實例,啟發我們要時刻考慮所面臨的國際形勢。

在這之前,英國海軍鮮少在地中海出現,在那裏的英國商船只能自求多福,而在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以及大西洋同法國與西班牙的貿易中,英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護航制度。地中海的貿易由東方公司經營,其所使用的船只的體積和武裝配置只是為了自衛,很少用於其他的貿易。地中海在英國的貿易利益中並不是主要的,所以英國在地中海的商船和偶爾出現的海軍艦只一直受荷蘭打壓。從斯圖亞特王朝初期到克倫威爾當政前時期,英國並沒有強有力的對外政策,因為強有力的對外政策需要籌措經費,為此國王必須對議會讓步,然而國王不願屈服。那時,因為海軍數量不足,一時間海盜橫行,北非伊斯蘭教各國的船只甚至成群結隊地在英國近海集結。截至1652年,六年時間裏,英國有150艘船只遭他們劫掠。此外,法國、西班牙的私掠船也隨意掠奪英國船只。

克倫威爾改變了這一切。他所領導的共和政體有計劃地令海軍擔負起護航的責任,而且護航範圍是前所未有的。正如科貝特所說,這是海軍思想的一種全新戰略觀念,即控制貿易航線。控制貿易航線必備的兩個戰略要素是:一支機動的海軍;供海軍駐泊的靠近航線的作戰基地。海軍初次到達國外海域時,只有依賴友好國家的港口。這種依賴不僅不方便,還缺乏穩定性,必須獲得港口。為了保護航運,英國海軍進入地中海,經過多年努力,最終取得了直布羅陀、馬耳他、塞浦路斯、蘇伊士、亞丁等地區。英國還一度占領丹吉爾、科西嘉、梅諾卡島。

1652年戰爭爆發時,英國和荷蘭除了在各自本土海域部署主力艦隊外,雙方在地中海也有海軍分艦隊。英國海軍分艦隊司令部位於裏窩那,這裏是托斯卡納的主要港口。托斯卡納大公認為,他的領地成為英國貿易的商場和中心更有利於其統治。戰爭開始時,地中海的荷蘭海軍大部集中在土倫港外。對於法國和西班牙兩個互相交戰的國家,英國表面上保持中立,克倫威爾則是傾向於西班牙,促成了西班牙屬地厄爾巴島的隆貢港對英國友好開放。法國雖然不願意承認一個敢於砍國王頭的共和政體,但是不久之後,它也像西班牙一樣企圖得到克倫威爾的支援。

請特別注意當時條件下地中海和北海的一些問題。近來,英國再一次面對這些條件,美國現在所面臨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問題也與它類似。英國海軍將85%的戰列艦集中在英國海軍必須堅守的地方,原因是靠近英國本土海岸也出現了一個新興的海洋強國——荷蘭。1566年以前,荷蘭各省還是西班牙的屬地,其後的四十年裏,荷蘭人不懈鬥爭獲得了勝利,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英國的援助。在這四十年裏,荷蘭的貿易和海軍實力得到了發展。在克倫威爾當政時期,荷蘭商船的數量已經超過了英國。這兩支海軍在開戰之初,可謂是勢均力敵。這些情況以及由此而來的兩國的海軍部署,對於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有重要影響。這時期,恰逢法西戰爭正酣。荷蘭的政治結構是一個松散的、各懷猜忌的省際聯盟,而軍事效率所需的是行政和組織的統一。相反,克倫威爾的強勢,使英國海軍在精神上和形式上前所未有地集中。勝利總是眷顧奉行集中的一方。

起初,荷蘭在地中海的兵力占優勢,英國的兵力不多又分散,一部分由指揮官帶領泊於裏窩那港,一部分就在地中海東部護航。荷蘭指揮官恰好置身英國艦隊之間,他首先監視並封鎖了裏窩那港,然後在內線巧妙地運動以掩蓋位置和意圖,同時又總能居於兩支分散英國分遣隊的中央位置。結果,1652年8月28日,本該獲得商船增援的英國地中海東部分遣隊,被迫在厄爾巴島之外迎戰。這支分遣隊遭到痛擊被逼入隆貢港,損失軍艦一艘。這艘軍艦後來又被駐泊在裏窩那的英艦奪回,並在隆貢港重新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