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6月16日之戰(第2/6頁)

這4個支隊(40架2000馬力的飛機)已經與法國第六驅逐旅的某些分隊接觸。

5.第七2000馬力大隊(第七縱隊)的2個支隊已到達安斯巴赫上空,正向斯特拉斯堡飛行。

6.第八2000馬力大隊(第八縱隊)的2個支隊已到達沃爾姆上空,正向布雷沙赫飛行。

到當時為止,這最後兩個縱隊道路暢通無阻,未遇抵抗。

在6點鐘時,第五、第六縱隊的領隊與法國第四驅逐旅的某些分隊間的戰鬥開始。在6時至6時30分間逐步發展,並一直向北方推進,直到6時30分左右,戰鬥繼續在從科隆經科布倫茨、克羅伊茨納赫、路德維希到海德堡前線的上空進行。

在科隆和霍內夫上空,比利時驅逐旅的第一團攻擊第一和第二突擊縱隊組成的第一攻擊波的8個2000馬力的支隊,有6個驅逐機中隊(36架飛機)與8個戰鬥轟炸支隊(80架2000馬力的飛機)戰鬥。在科布倫茨及克羅伊茨納赫上空,法國第二驅逐旅攻擊第一和第二突擊縱隊組成的第一攻擊波的8個2000馬力的支隊,有12個驅逐機中隊(72架飛機)對4個戰鬥轟炸支隊(40架2000馬力的飛機)。

從法國和德國公布的許多參加過那個悲劇的6月16日戰鬥的軍官們寫的回憶錄和文史資料中,我們可以對發生過的事情有一個十分準確的了解。

同盟國的驅逐機在巡航中或被派往對付敵人空中集團的途中,一旦看到敵人的飛機就會想辦法占據攻擊有利位置。但德國的支隊卻不一樣,不管有沒有看到敵人的飛機,都會保持隊形不變,繼續沿原來的航線前進。這就使得速度較快和機動性較好的驅逐機部隊很容易找準攻擊的方向,因為敵人的飛機並沒有打算避開這種攻擊,也不采取其他任何機動飛行來改變它的位置。由於驅逐機部隊必須攻擊密集編隊,因此它們想方設法爬到編隊的上方,並用所有的飛機來包圍這一編隊,使其因四面受敵而分散火力。

驅逐機以中隊或大隊來活動,並在開始攻擊前一直保持同樣隊形。所有中隊都分成兩個半中隊,每半個中隊有3架飛機,每個半中隊從一個攻擊方向作戰。對大隊來講是4個攻擊方向,對中隊來講是兩個攻擊方向,都必須協調一致對敵人實施集中攻擊。在平時的訓練中就十分注意這種機動動作,到實戰時證明它真的有效,事實上,同盟國空軍每次使用這種方法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德國支隊遵守上級的指示,保持密集隊形,不管什麽樣的部隊從什麽方向來攻擊自己,都保持預定的航線,不偏離。

該日,每一支隊加強到10架飛機,而不是戰時編制所規定的9架,因為它把備用飛機也算進去了。現在,當一個支隊同時受一個大隊的12架驅逐機攻擊時,支隊的火力一般要超過驅逐機的正面火力,當然這種情況很少發生。當支隊只遭到單獨一個中隊或更少的攻擊時,攻擊者的弊端就大大增強了,因為這種情況下,轟炸機編隊可以把它的火力集中在少數幾個方向上。在德國,這種大型的飛機上軍械的位置設計得很精心,它很容易操縱,不受風向的影響,而且配備了經過充分訓練的人員。而且由於編隊在經受攻擊時並不需要做任何機動飛行,飛機的作用對射擊目的來說就是一個穩定的平台。一個單獨的飛行員去攻擊一個支隊,哪怕是一個已經損失掉1/3~1/2實力的支隊,它也是一個十足的傻瓜,可是仍有幾名同盟國飛行員嘗試這種英勇的業績。

一支驅逐機部隊不管是大隊還是中隊,在經過一次進攻之後,不管結果如何,它都會發現自己被打散了,它的飛機飛向各個方向,沒有可能迅速重新集合組隊對同一支隊或其他支隊進行下一次攻擊。而另一方面,經受過攻擊的支隊,盡管受到損傷,仍能繼續保持它的航線和隊形,但是編隊大小要根據遭到的損失決定。因此除非想讓敵人順利地繼續前進,否則每一架驅逐機都必須單獨進行攻擊。同盟國的大多數驅逐機,不會任由敵人的飛機不受任何阻擋地繼續前進,在集體攻擊結束後,將單獨地持續攻擊再攻擊。這麽英勇的行動,在6月16日的戰鬥中,德國的戰鬥轟炸支隊只遭受輕度的損失,大部分的損失應該是來自同盟國的驅逐機部隊的攻擊。

德國的支隊在飛行過程中,不管損失如何都毫不動搖地保持隊形不變的做法,讓習慣於機動活動的同盟國飛行員大惑不解,但是這種毫不動搖成了支隊本身巨大的力量,對於這一點,全體人員都深信不疑。

支隊的各機組從飛離機場時就知道,一旦與敵人相遇,除了接受戰鬥外沒有其他辦法。因此,敵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去面對戰鬥,這就要他們保持密集隊形,使得編隊中的所有飛機之間可以相互支援,這樣能容易發現敵人的飛機,並能精準地對敵機進行射擊。因此他們在飛機上執行任務時格外專心,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周圍的情況,最有利地使用他們的武器。飛行員的任務就是保持隊形,並按照設定路線飛行。其余機上成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盡快發現最危險的敵人並給對方最沉重的打擊。隊形的安排應能使視線劃分為若幹扇區,只要每一個扇區內有飛機就行,這樣區分射擊任務能使支隊即使在作戰實力下降時也成為一個很有力的作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