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國的作戰計劃

前面我們已經大概描述過德國的作戰計劃,簡單地講,就是在陸地上阻止敵人的同時,在空中對敵人進攻,從而使敵國遭受嚴重的損失,以逼迫其放棄鬥爭。獨立空軍的作戰計劃是用一系列進攻行動取得兩個目的:打敗敵人的航空部隊和對敵人的領土進行攻擊。第一個進攻行動必須在戰爭的初始就發起,以便在敵人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打敗敵人的航空兵部隊。不管怎樣都要使用全部獨立空軍,這樣才能比較輕松地擊敗敵人的空中力量,讓敵人覺得自己處於劣勢的地位。獨立空軍的各部隊經常保持作戰時的編制,以便隨時準備行動。和平時期它們停留在永久機場,一旦收到戰爭指示,它們就從這些機場起飛,第一次任務執行完畢,返航時在作戰基地著陸。

為使獨立空軍完美地完成打敗敵人的任務,它的龐大集團必須編在一起,同時又要保證其靈活性。它編成幾個攻擊縱隊,每個縱隊再分成幾個攻擊波,以便靈活使用。進攻行動必須形成一個足夠大的正面,以達到讓航空部隊有充足的空間活動及盡可能使敵人戰線擴大的雙重目的。因此,空軍的兵力要沿整個前線集中,形成若幹個平行的攻擊縱隊。

每個縱隊在它要執行的任務的指定方向上開展行動,它分成若幹個分遣隊,各分遣隊之間按規定的距離(一般為半小時飛行時間,即100千米)依次跟進。各縱隊要在同一時間內采取行動,所以,所有首先出發的分遣隊必須在同時間處於規定好的起飛線上。按這種方法,整個集團軍就可以按正常間隔,即半個小時,分若幹個攻擊波進行行動。

這就是預先制定好的集中使用獨立空軍的攻擊方法,也是實際使用的方法,只不過縱隊和攻擊波的數量是不確定的,這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

依賴獨立空軍的第一個進攻行動,羅伊斯將軍想要達到擊敗敵人的獨立空軍和使敵國人民感到自己已被空中進攻制服這樣的雙重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獨立空軍必須進入敵人領空,但它不能寄希望於同盟國在敵人進入其領空、在那裏飛行幾個小時、任意攻擊其各中心時會置之不理。不必懷疑,同盟國將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行動中,努力擊落德國空軍飛機或將它們驅逐出去。但是同盟國使用的航空部隊必須適合這種目的的需求,那麽當然是它們的防空驅逐機和驅逐機部隊。我們已經清楚德國空軍勢必要飛過敵人的天空,並考慮到同盟國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去阻止它的進入,如此一場真正的空中戰爭勢不可當,是一場德國空軍集團與同盟國能搜羅到的全部驅逐機和防空驅逐機部隊之間的戰爭。如我所言,每個攻擊縱隊必須按照指定的路線完成它的特殊任務,並根據得到的指令執行任務。每個縱隊又分成若幹分遣隊,每個分遣隊又包括相當數量的支隊。每個支隊從自己的縱隊司令那裏收到關於該走的路線和執行任務的指示,並意志堅定,竭盡全力去完成這些任務。因此,盡管每一個獨立空軍在執行任務時是巨大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但它們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它不需要依靠別的支隊的協助,單獨活動。只要它沒有被打敗,它的目標就只有一個,就是不管發生什麽情況,它都要按指定的路線前進。

因為每個攻擊縱隊分成了若幹支隊,支隊又再分成若幹攻擊波,所以,獨立空軍獲得了相當的靈活性,在執行作戰命令時也非常協調,雖然每一個都是在獨立地執行任務,但支隊成員清楚在他們的前後左右都有同樣的部隊在飛行。可是在行動中沒有一個支隊能了解在它前後的攻擊波中別的支隊遇到的情況,可能一整個攻擊波都被敵人摧毀了,但它後面的那個攻擊波卻還不知道,因為它們中間有100千米的距離。每個支隊從起飛到著陸的幾個小時裏都完全獨立地去執行任務,除非它因為被消滅或遭受重創而受阻。

表面看來,各支隊在危難的處境下不能互相幫助和合作,可能會成為一種缺點。其實不然,這正是這種編制的優點所在,因為各部隊之間的合作存在於它們之後,與每個指揮員的意志無關。整個機構有了靈活性,各個部隊也就有了靈活性,它是天然存在的,不是看情況發生的,而是時刻存在,連續不斷地發生著作用。

成功飛到目的地的每支部隊,執行它所接到的任務,以這樣的行動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敵人。在這些情況下,每一個成功返回自己機場的部隊都感覺自己是勝利的。

羅伊斯將軍在他的備忘錄中寫道:

“面對獨立空軍沿整個前線發動的用連續的攻擊波進行的集中突擊,同盟國的活動只能是組織瓦解、混亂不堪了。同盟國死守空中戰爭的老觀點,就像他們還生活在1918年。他們深信,他們將會在與上次世界大戰大體相同的戰線上作戰,唯一的區別是這一次飛機較多,武器威力較強而已。實際上,他的空軍編制差不多就是模仿1914-1918年時的編制。面臨我們這種追求一定目的的集中突擊,同盟國發現他們完全沒有準備而徹底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