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論準備(第2/6頁)

現在的陸軍的戰鬥目標,基本就是保護自己的家門口,然後本國人民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打破敵國的大門。

按照法蘭西和比利時的軍事理念,海軍和空軍主要是作為陸軍的配屬單位協助陸軍完成任務的行動。法蘭西人已經把海軍建設到了國際限制軍備會議所規定的最大規模,但是空軍,法蘭西人雖然也認為它在戰爭中至關重要,但畢竟空軍不可能占首要地位。

既然把戰爭的主要任務交給了陸軍,空軍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協助陸軍去做一些基本的任務了。世界大戰的經驗證明了配屬航空兵的重要性,在戰後的幾年時間裏,也非常驚喜地看到這一軍種取得了讓人吃驚的成績,以及各軍種之間更密切的關系,空軍的重要性也被海軍和陸軍充分肯定。事實上,如果海軍和陸軍沒有配屬航空兵的幫助,想取得勝利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所以它們的發展趨勢只能以越來越多的配屬航空兵來不斷加強自身的力量。

由於戰時人們普遍認為敵人會發動空中進攻或空中化學進攻,所以成立了防空部,配有大型防空工具,用來減弱敵人的空中進攻對大型工業中心和人口中心的打擊。繼空軍之後,1928年成立的空軍部又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陸軍和海軍人員對這個組織持不友好態度,他們雖然已經承認航空兵器的重要性,但一直認為它的能力只是用來加強和擴大陸軍、海軍的作戰半徑,而只有陸軍和海軍才是唯一可以發動戰爭並決定戰果的軍種。他們武斷地否認獨立空軍使戰爭的形式和特性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不認為空中化學進攻的巨大成就,認為總有辦法使這種進攻變得無效。他們只承認僅在陸軍和海軍的合作行動時,空軍才有一定的價值,因此,他們認為在陸軍和海軍之外建立獨立的空軍是無用的,因為空軍只能依賴於陸軍和海軍才會有作用,所以成立空軍部只是出於政治上的平衡之計,並不是基於技術、軍事和航空方面的原因。但是,沖破種種困難和反對,空軍部終於組成了一支獨立於陸軍和海軍之外的部隊。空軍部在使用經費時,必須考慮到陸軍和海軍的配屬航空兵、獨立空軍、防空和民航。

這種狀況引起了陸軍部、海軍部與空軍部長時間的對立場面,前兩者高聲呼籲要組建一支強大的配屬航空兵,而後者則想辦法減少配屬航空兵以加強獨立空軍。結果,分配給配屬航空兵和獨立空軍的航空兵部隊的比例只能建立在折中的基礎上,而不是依據其他的原因。

英國專家萊奧德爵士指出:法國的軍事組織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缺乏統一,因為它不是從一個基本點上生出來的。法國沒有把戰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組織,三個獨立的部門負責三個不同領域的戰爭。這就導致三者中的每一個都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都想為自己能完成任務爭取最好的條件,從自己的利益去考慮戰爭。這種情況下,只有真正的協力同心才能協調備戰和統一行動。而實質上,三者組織上的協作,不如說是個人間的協作,因為它們的協力同心,總是含糊的、不確定的和不經常的。

萊奧德爵士寫道:

“毫無疑問,戰爭要求最大限度地統一使用全部國家資源。奇怪的是,現在即便是國家力量中注定要專門從事戰爭的力量,即武裝力量還沒有感到這種統一的必要性,只有在偶然的和個別的情況下才全面地考慮戰爭的復雜問題。在理論上各方面都同意整體力量取決於它各部分的協調的比例,但實際上每一部分都只為自己的利益而備戰和行動。法國的武裝力量三部分立及總參謀部分設三個參謀長的制度無疑是達到協調比例的最不恰當的制度,這種協調比例只有在對戰爭問題統一考慮時才能達到。”

根據世界大戰的經驗,法國和比利時政府在同盟條約中規定,在戰爭時期,他們的陸軍和海軍應該歸屬同一聯合指揮部。但對空軍並沒有做這樣的規定,可能根據兩國當時使用空軍的觀點,還做不到這樣高度的統一。這兩個國家的武裝首領在自身觀念裏有著非常真誠的態度,所以就戰爭而言,簡單的,我們可以把兩個國家看為在同一指揮下統一行動的一個國家。

德意志

德意志因為《凡爾賽和約》的緣故,增加了種種限制,再加上德意志化學和航空技術的發展,使得它具有完全不同的軍事理念。從一方面看,因為受到種種限制,至少目前來看,它無法跟敵人處於同等地位。另一方面,化學和航空技術的發展,又讓它自信有與敵人在空中一戰的資本。

一戰表明,自從有了速射武器,尤其是口徑較小的速射武器,這就決定了,己方兵力必須遠多於敵軍,才能進行一次成功的進攻。現在,就算攻守雙方使用的武器都更加先進,雙方火力等樣增加,取勝的關鍵,也是數量的優勢。由於這種理由,德國人的結論是:以後的戰爭,就像一戰那樣,假定攻守雙方武器一樣,小的軍隊就能打贏大的軍隊。無論哪一方認為自己實力弱小,或者準備尚不充分,就可以隨時推遲決戰,進行固定的壕塹防禦。在被攻陷之前,必須使用優勢力量,進行長期的、痛苦的、耗費巨大的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