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論準備

對於戰爭的理論準備,我們要看到,雙方依據兩種不同的軍事學說,產生了兩種相悖的戰爭理念。

法蘭西跟比利時

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他們保留了戰勝時的武裝和制度,並且加以完善,根據經驗,這是正確的。所以,兩國軍隊反映了它們的軍事理論,這跟一戰中的戰術理論也差不多。

這套理論是說:戰爭的目的是打垮敵人的陸軍,因為陸軍居於軍隊的最高地位,也是戰爭中最靠譜的軍隊。不管什麽行動計劃,首先使用的都是陸軍進攻,而且這也幾乎成了定式,各級戰鬥單位也在各種教育訓練中過分膜拜進攻。雖然在一戰中,那種艱難的進攻仍然令人記憶猶新,但在戰後的歲月,卻已經漸漸遺忘。德格朗梅松的進攻理論現在已經被時間淘汰了,現在的替代觀點是:在進攻前,先要讓自己居於進攻地位。克服困難向前進攻的各種辦法都已經被詳細研究了,現在流行做法是使用正確的武裝組織和大小不同的戰鬥單位,這些困難還是可以克服的。

專家開始指責一戰中的兩軍相持是軍事學上的倒退。一般認為,應當用運動戰來代替穩定戰線。運動戰的精髓在於軍隊不停地機動和快速穿插,這樣的效果遠比在固定不動的戰線持續炮擊要來得更好。

一種觀點:進攻最重要的是在敵人占據陣地以前,就要迅速行動。這就要求有一支實力雄厚的陸軍,要強大到可以迅速突破敵人的防禦,於是,突擊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突然性。突然性是通過速度來實現的,法蘭西人和比利時人都建立了可以快速投送兵力的部隊。

為了避免推進太過緩慢,為了快速突破敵人防線,他們大大增加了火力配置,大多數的部隊都裝備了自動武器、輕重機槍、小口徑炮、迫擊炮和別的新式武器,這些打擊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步兵支援武器已經產生了質變,同時也增加了數量。至於重型火炮,都被搭載在履帶車輛上,這樣可以快速調集。大多數的迫擊炮用來突破鐵絲網等防禦工事,我們稱之為快速摩托化師。它由步兵、車載炮兵、摩托化步兵、騎兵、摩托化機槍,還有坦克等組成。就像我說的,這是用來先發制人,阻止敵軍鞏固防線用的。在運動戰中,需要將騎兵和機槍班、摩托化炮兵、裝甲車輛、摩托車和其他兵器相互組合,這樣可以大幅增加突破能力。

也就是說,一戰的經驗是陸軍需要有最強大的突破能力,以便快速摧毀敵人的陸軍。

不過,這種軍事理論也會受到指責,比利時陸軍少校洪斯代德這樣說:

“‘一戰’似乎沒教會我們什麽東西,至少我們沒學到啥。除了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我們現在的戰爭理念跟戰前也差不多,還是拿破侖戰爭後的經驗。”

穩定戰線其實是自動的,跟參戰者的主觀意願恰恰相反。這是影響深遠的一個事實,但我們只能按照以往的軍事理論去理解,與現實不符。因為我們主觀上並不願意出現相持階段,所以,就被軍事專家定義為一場軍事倒退。專家的意見是,現實遵從學術來發展,而不是學術遵從現實來研究。因為以前的戰略教科書上講的古典機動戰術早就不適合現代戰爭了,我們必須適應新情況,建立新的機動作戰理論。但是恰恰相反,專家認為,這種新情況反倒是違反了機動性原則。

目前最好的辦法是重拾拿破侖戰爭時代的傳統戰術,迫使敵人打運動戰,就好比可以改變現實,卻要返回過去。以前總有這種情況發生的,現在是,自我感覺弱勢的,或者猶豫不決,不能下決心的一方采取守勢。從現在來看,現在的防守技術決定了守勢會穩定戰線,而這種拖延時間的戰術事實證明恰恰是很有效的,所以,這也是一種戰鬥模式。

我們必須承認,突襲總是有利的,但要做到,必須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打得敵軍來不及反應。但是這種事情可一不可再,所以,我們要研究的戰術是,即便在不突襲的情況下也要後發制人地打敗敵人。如果按照拿破侖戰爭時代的古典戰爭經驗來擊敗敵軍,就要擁有很多武器、彈藥和其他手段,足以支持一場長時間的大規模進攻,接連不斷地給敵軍毀滅性打擊,直到把敵軍徹底打垮。問題是,還沒有哪個國家常備這麽多的武器、彈藥和其他工具,來隨時調用。所以,在戰爭已開始就用光所有儲備狂轟濫炸,就算敵軍全無防備,也會迅速削弱自己的實力。

而且,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危險情況,任何頭腦沖動的進攻方案,都會給一個狡詐冷漠的敵人帶來好處。他可以堅壁清野,進行全面防禦,在進攻方耗盡了進攻力量之後進行大反攻,使敵軍的疲弱之師陷於沒有防禦準備的戰場之上,然後進行一場運動戰。我們必須記住:在世界大戰中,通常情況下,反攻比進攻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