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後的撤軍(第6/11頁)

阿富汗局勢並沒有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撤軍決策而平靜下來。1987年伊始,納吉布拉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向阿富汗遊擊隊提出:停火半年,通過談判尋求民族和解與國內和平。遊擊隊根本不買納吉布拉的賬。“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七個抵抗組織領導人在白沙瓦郊外召開大會,一致拒絕納吉布拉政府的停火建議,繼續進行“聖戰”。七個抵抗組織領導人發表了一項聯合公報,宣稱“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將任命一個委員會成立一個協調各遊擊隊作戰的臨時政府,一旦蘇聯軍隊被趕走,這個臨時政府將接管阿富汗政權並將安排可產生一個民主的伊斯蘭共和國的大選;聯盟還將成立一些“司法代表團”,以仲裁遊擊隊各派之間的紛爭,臨時政府成立後,各黨派將竭力相互協調,以保證有效的團結。

“蘇聯化”的阿富汗畢竟只是一個假象。整個1987年,阿富汗全境的戰事依然在蘇軍與阿富汗遊擊隊之間激烈進行,戰鬥甚至變得比以往更加激烈。蘇軍在一年中發動了18次大規模圍剿;僅僅夏天的兩個月,雙方就發生正面交戰將近900次,帕克蒂亞省成為戰事的中心。到年底時,就連阿富汗新聞社發表的年度戰績統計報告都承認,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在這一年的傷亡和損失比上一年增加了。

在1987年的阿富汗戰場上,美國加大了對阿富汗遊擊隊的支持,以每月100枚的速度繼續向遊擊隊提供“毒刺”導彈,另外還願意提供“米蘭”式輕型反坦克導彈、“陶”式反坦克導彈、西班牙造120毫米迫擊炮和先進的反坦克武器。蘇聯為了對抗美國,又向阿富汗政府軍輸送了大批先進武器,其中包括30架米格-27戰機、圖-16轟炸機和大批射程在300公裏以上的“飛毛腿”導彈。阿富汗像一個不斷發生爆炸的火藥桶,蘇聯和美國不斷地將正在嘶嘶冒煙的炸彈丟進去,而阿富汗政府軍和遊擊隊則立即接過來再扔向對方,使得盤旋在阿富汗上空的硝煙依舊濃郁。

阿富汗遊擊隊在阿富汗國內已經擁有了大量能夠達到專業軍事工程標準的營地、轉運站、據點和基地區域。這些地方的防禦工事和防空火力網水平甚佳,一般設在有利地形,外圍以數道防禦線控制,制高點還建設了掩體火力,來犯蘇軍只能鎩羽而歸。城市之外的地方基本都成了遊擊區,蘇軍再也無能為力。1987年的安全形勢甚至惡化到了這種程度:當阿富汗遊擊隊要籌款的時候,在人民民主黨政府任職的人必須“捐款”。“捐款”數額大小根據“捐款人”的職務、是否在政府軍任職、是否為人民民主黨黨員這樣的因素來決定。決定之後,“捐款人”必須在期限之內按時按數額付款,否則一定會成為城市遊擊戰的暗殺目標,絕無可能幸免。

阿富汗國內許多地方,蘇軍已經開始與當地村民和遊擊隊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軍不對某些阿富汗遊擊隊采取任何行動,而遊擊隊同樣也不進行抵抗。當蘇軍空降兵進行反遊擊作戰時,上面常常會有命令下達:不要去攻擊某某村莊。有時蘇軍還會組織運輸隊,到那些“友好”村莊進行一些人道主義援助,送去面粉、煤油甚至槍支等;這事實上都是蘇軍在為撤軍做準備。

1987年12月19日,蘇聯電視台第一次向蘇聯人民播放了蘇軍在帕克蒂亞省霍斯特戰鬥的實況,蘇聯人民第一次親眼看到了自己的軍隊在阿富汗作戰的情況。此外,蘇聯的新聞報道已經開始強調蘇軍在阿富汗所面臨的艱難困苦。蘇聯政府這是在讓國內公眾做好思想準備,蘇軍即將撤出阿富汗。

與此同時,《星火》《真理報》等官方報刊開始刊登有關反對阿富汗戰爭的報道和信件。比如1987年夏天,《星火》雜志戰地記者博羅維科發表了三篇系列文章,描繪了蘇軍中的陰暗狀況和厭戰情緒。1987年11月,《真理報》公布了讀者來信,信中指責黨的精英的孩子們逃避服兵役。

1988年初,法國一些新聞機構獲準在莫斯科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結果表明,53%的蘇聯人贊成“蘇軍全部撤出阿富汗”,只有21%的人反對撤軍。在大多數蘇聯人看來,阿富汗戰爭已經完全是一場災難,他們稱阿富汗是“蘇聯的越南”。

進入1988年,全球矚目的日內瓦談判開始了。事實上早在1982年6月,蘇聯就默許了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的日內瓦間接會談。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曾先後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但這一次,蘇聯,美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四方圍繞著蘇聯撤軍、阿富汗實現和平、阿富汗遊擊隊與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問題展開了艱苦的直接談判。談判並沒有“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參加,美蘇在對阿富汗援助武器問題上爭執不休,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則在聯合政府問題上同樣互相不肯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