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無盡頭的“持久自由”

1.新勢力的崛起

蘇聯完成撤軍的當天,一位阿訇在喀布爾市中心大清真寺的殿堂裏,面對神壇,默默祈禱:“我祈求和平,我們阿富汗的每一個家庭幾乎都有人在戰爭中傷亡。現在,蘇軍撤走了,戰爭不應再繼續下去了,早日恢復和平是我們全體人民的心願,願真主保佑我們。”

破碎的家園等待重建,人們企盼和平,蘇軍的撤離是這一切的最佳契機。然而,現實並沒有讓飽受戰爭苦難的阿富汗人民如願,戰爭遠遠沒有離開阿富汗。

面對遊擊隊的進攻,1989年2月18日,納吉布拉宣布:阿富汗全面進入戰時狀態,解除非人民民主黨籍的7名政府部長和1名部長顧問的職務。2月19日,阿富汗成立了一個以納吉布拉為首的二十人國防委員會,負責保護阿富汗“免遭外國幹涉”。2月20日,納吉布拉沙解除總理沙爾克的職務,由自己兼任總理。隨後,他又親自走向街頭,對全體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員和所有阿富汗民眾進行戰備動員,提出“全民參戰,保衛家園”的口號,大力擴充軍備,充實加強正規軍,一支人數可觀的民防隊伍也迅速被建立起來。大規模的內戰即將爆發,到2月27日,駐喀布爾的四十多個外交使團中已有三十五個撤離或僅留看守人員。

經過多方擴充,納吉布拉宣稱人民民主黨政權擁有正規軍、警察和保安部隊12.7萬人,以及忠於政府的部族武裝和民兵17萬人。蘇聯計劃通過加強喀布爾政權的實力,迫使阿富汗遊擊隊接受蘇聯的善後安排,在阿富汗保持一個親蘇的政府。

1989年3月6日清晨,也就是蘇軍全部撤出阿富汗後的第22天,一顆炸彈在賈拉拉巴德城南轟然爆炸。阿富汗遊擊隊開始全力圍攻賈拉拉巴德,從而拉開了阿富汗迄今尚未結束的長年沖突的序幕。

此時的阿富汗遊擊隊已擁有約20萬人的總兵力,仍不斷得到以美國為首的外部世界不遺余力的武器援助,軍事實力大增。阿富汗遊擊隊控制了阿富汗境內的5座省城,切斷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通幹線,包圍了許多大城市。僅在喀布爾周圍,遊擊隊就有3萬之眾;在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周圍,遊擊隊兵力有1萬多人。阿富汗遊擊隊堅決反對納吉布拉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參加政府,要求喀布爾政權交出全部權力。

然而,阿富汗遊擊隊內部矛盾重重,派系鬥爭復雜,根本不能形成合力。總部設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穆斯林遜尼派抵抗力量組成的“七黨聯盟”——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最為人熟知,但總部設在伊朗德黑蘭的8個穆斯林什葉派抵抗力量組成的“八黨聯盟”實力同樣不能小覷。各派內部也是派中有派,爭執不休。喀布爾的政府雇員拉希德面對前來采訪的外國記者,不禁感慨道:“我們面臨的局面是,抵抗組織和人民民主黨都擁有20萬人的武裝,雙方都在外國的幫助下裝滿了自己的軍火庫。抵抗組織要人民民主黨交權,而人民民主黨則主張各派政治勢力在平等的基礎上分享權力。他們是否能夠妥協呢?我是一個穆斯林,只能說因沙安拉——願真主保佑!”

1989年2月初,“七黨聯盟”主席穆賈迪迪與“八黨聯盟”簽訂協議,規定後者在行將建立的協商議會和臨時政府中分別占有100個(總計526個)和7個席位。然而,由於原教旨主義派的反對,“七黨聯盟”最終決定只給“八黨聯盟”80個議員席位並取消原定的內閣名額;於是,“八黨聯盟”拒絕參加協商議會,“七黨聯盟”即於2月23日選出了自己獨家控制的臨時政府。賈拉拉巴德之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的。

爭奪賈拉拉巴德之戰是阿富汗全面內戰的開始。這既意味著阿富汗遊擊隊與喀布爾政權之間的戰鬥,也意味著遊擊隊內部各派系之間沖突的激化。賈拉拉巴德是阿富汗的第三大城市,位於巴基斯坦與喀布爾之間,是通往喀布爾的要沖,戰略地位顯而易見。蘇聯撤軍後,該城一直被“七黨聯盟”的遊擊隊包圍著。阿富汗遊擊隊原計劃於1989年3月7日發起總攻,但希克馬蒂亞爾的遊擊隊武裝提前數日趕到城南,居然無視聯合作戰計劃,在其他遊擊隊進行整編部署之際,獨自提前向賈拉拉巴德發起了進攻。

一次進攻便引爆了阿富汗內戰的火藥桶,賈拉拉巴德城南的爆炸聲催促著其他遊擊隊顧不得等待命令,也相繼投入戰鬥。希克馬蒂亞爾樂觀地估計,阿富汗政府軍會望風而降。“兩個月內,總統府就要換主人了。”他如此自信是有理由的。過去的8年中,阿富汗主要與強大的蘇軍交戰,區區幾千名阿富汗政府軍完全不被放在眼中,況且賈拉拉巴德的城防工事有一多半沒修好,許多碉堡只修了墻卻沒建頂蓋。而從巴基斯坦出發的阿富汗遊擊隊有2.5萬人之多,他們還獲得了美國提供的反坦克裝備和迫擊炮,配備大量豐田皮卡和駱駝作為交通工具。而且他們距巴基斯坦境內的後勤基地也不遠,進可攻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