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頓的泥潭(第4/23頁)

最初,在阿富汗的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大多是單機行動,後來多次遭到攻擊後,蘇軍改變了戰術,即以雙機編隊行動。這樣做至少有一個好處:一旦其中一架直升機被擊落,另外一架至少可以掩護並營救被擊落的直升機機組乘員。然而,米-24在進行大規模行動時通常采用4機甚至8機編隊的隊形,這樣對那些在良好地形地物偽裝下的阿富汗遊擊隊才有明顯的打擊效果。數量的優勢讓蘇軍的直升機機組經常采用一些雙機編隊無法采用的戰術,其中包括著名的“死亡轉輪”[1]:武裝直升機群先是在目標上空周圍盤旋,以確定目標位置,然後不停地火力覆蓋目標;緊接著直升機以梯形編隊逼近目標並且陸續將機頭對準目標,實施火力打擊,進行完頭一輪打擊後的直升機迅速像葵花花瓣一樣向各個方向散開,重磅炸彈以極短的時間間隔從各個方向落向阿富汗遊擊隊的目標。

米-24武裝直升機還經常采用“車輪戰”,即由多架米-24從高空輪流向目標俯沖攻擊,然後從低空轉彎脫離,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環作戰,不給阿富汗遊擊隊以反擊或逃走的機會。另一個常用戰術是一架米-24在高空吸引阿富汗遊擊隊開火,其他數架在周圍山峰後面隱蔽,一旦遊擊隊陣地暴露,立即予以打擊。

蘇軍在阿富汗常年保持有200架左右規模的米-24武裝直升機,但是機組人員定期輪換。使用範圍擴大到營級,作戰時空軍前進引導軍官(通常是直升機飛行員)攜帶通信工具隨摩托化步兵營或運輸車隊行動。在進攻阿富汗遊擊隊時,蘇軍經常先用米-24直升機把120毫米迫擊炮運到遊擊隊營地附近的山頂,在夜間用迫擊炮轟擊遊擊隊營地,黎明時再用米-24來打掃戰場,結束戰鬥。

具體到為補給車隊護航,米-24經常使用“蛙跳戰術”,即一半米-24在車隊上空掩護,另一半米-24事先搭載少量空降兵占領車隊前方的制高點,待車隊通過後再收攏空降兵,向下一個制高點跳躍前進。

米-24在阿富汗戰爭中執行了75%的近空支援任務和33%的有計劃打擊任務,所以米-24武裝直升機飛行員的口號是“發動機不停,機槍火力不斷”。

阿富汗的天空是屬於蘇聯人的,從天而降的火力襲擊基本無從抗拒,只能躲避。阿富汗遊擊隊為了躲避蘇軍的武裝直升機,經常在堅固的大型巖石後面搭建掩體和火力陣地,有時還會利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舊堡壘。這些堡壘遍布阿富汗全國,通常布於懸崖絕壁上、村莊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們通常由巨石或者厚達3米的土墻掩護,米-24武裝直升機的火箭彈拿它沒辦法。但蘇聯人有其他辦法——用米-24直接投擲炸彈,甚至大型的高爆炸彈。

1980年6月,8架攜帶重磅炸彈的米-24在奪取桑西—杜茲丹山脈的戰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裏洞穴和暗道很多,自古就是土匪的藏身之處,因此阿富汗遊擊隊將此處作為一個主要的基地。蘇軍先用BM-21車載多管火箭炮不間斷地覆蓋轟擊整個山地,為地面部隊開辟通路。米-24則在夜晚集結,攜帶重磅炸彈一輪接一輪的轟擊。此時為了多載炸彈,直升機甚至連武器操縱官都沒上。火力傾瀉之下,阿富汗遊擊隊的基地淪陷了。

米-24還會投放特種燃燒彈,用來對付阿富汗遊擊隊出沒的村莊。這種大威力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滅遊擊隊的後勤補給基地,實際上是焦土政策。其中一種燃燒彈是子母彈,彈體內裝有爆炸、燃燒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彈,從空中散開後可以產生高溫,不但燒毀整個村莊,而且足以熔化石頭。還有一種被阿富汗遊擊隊稱為“火爆”的炸彈,采用2米長的棒狀固體彈芯,爆炸後可以消耗掉周圍的氧氣。另一種是液體燃燒彈,與凝固汽油彈完全不同,其淺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並不馬上燃燒,一旦有車輛和行人壓上後才開始發火,產生高溫和毒煙,並且難以撲滅。很顯然這是一種為封鎖歐洲某些特定地區(如機場、高速公路等)而研制的武器,在阿富汗也同樣有效。

有時,米-24甚至會投擲毒氣彈和化學彈。蘇軍使用裝有化學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實戰證明這種武器威力極大,被擊中的阿富汗遊擊隊陣地上不但無人生還,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凍僵了一樣保持著戰鬥姿勢,說明是中毒後立即死亡。這是蘇軍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劑,這種毒劑致死速度要遠優於傳統的中等揮發性有機磷神經毒劑(例如甲基氟磷酸異丙酯,俗稱“沙林”)。1980年3月,荷蘭新聞記者貝恩·德布魯因冒死拍到了米-24直升機在賈拉拉巴德地區投擲一種發散綠霧的炸彈的照片,同時還帶回了這種綠霧過後一些因內出血而死亡的發藍的阿富汗人屍體的照片。照片上,一具具屍體腫脹著,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