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邁萬德的血戰

1878年6月,依托屯於阿富汗邊境的雄兵,俄國使團來到阿富汗。俄國特使斯托萊伊托夫將軍提出要求,欲與阿富汗簽訂同盟條約。為尋求庇護,希爾·阿裏接受了俄國提出的條約草案,於8月正式與俄國結為同盟。彼時的英國首相是迪斯累利,他的保守黨政府帶有強烈的反俄色彩。迪斯累利將對抗俄國的使命交給了1876年就任英屬印度總督的李頓勛爵。李頓有一套“小物體總被大物體吸引的理論”。按照他的理論,“如果阿富汗不被英國吸引,肯定會被俄國吸引。在兩個有同等引力的物體之間,運動著的那個物體的引力總要大於那個不運動的物體的引力”。意思簡單明確,“運動著的”俄國必然要吸引“不運動的”阿富汗,阿富汗在英國和俄國之間不可能保持平衡關系,英國的責任就是盡快將阿富汗這一俄國人的工具粉碎掉。俄國使團的出現引起了李頓的憤怒,他要求機會均等,要求阿富汗接受以尼維爾·張伯倫為首的英國使團。

希爾·阿裏將俄國看作可以信賴的盟友。由於已經與俄國結盟,希爾·阿裏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屬印度政府向希爾·阿裏寄去信件,語含威脅:“假如殿下匆匆拒絕現在向你坦率伸出的友好之手,將總督閣下的友好意願當作毫無價值,迫使他把阿富汗看成已經自動脫離同英國政府的聯盟和支持的一個國家,那將使總督感到實在的遺憾。”李頓要求,阿富汗不得與俄國保持關系。1878年9月,張伯倫使團在上千英軍的護送下出發前往喀布爾,遭到阿富汗人的阻攔,被迫退回白沙瓦。11月,英國向阿富汗發出最後通牒。等不及希爾·哈裏的答復,李頓便決定用戰爭的方式,解決英國與阿富汗的沖突,從而打擊俄國在亞洲的勢力。於是,英國人表示不能容忍阿富汗與俄國結盟,隨即以使團遭拒為借口出兵進攻阿富汗。

希爾·阿裏按照同盟條約向俄國求援,俄國卻要求阿富汗與英國議和,原因是俄國目前無法援助。俄國特使斯托萊伊托夫將軍寫來信件:

沙皇陛下把你當作兄弟,而你在阿姆河彼岸也應該表現出同樣的友誼和兄弟手足之情……沙皇陛下希望你不要讓英國人進入你的國境,而是像去年那樣用欺詐、哄騙的手段去對付他們,直到目前寒冷的季節過去為止;那時全能的上帝的旨意會向你顯現出來——那就是說,俄國政府將會前來幫助你的。

跟第一次抗英戰爭時一樣,俄國人又一次出賣了阿富汗。希爾·阿裏等不到俄國人的援助,英國人的大炮已經轟開了阿富汗的大門。1878年11月,英國殖民軍3.5萬人分三路入侵阿富汗。南路英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中路英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馬上迂回到阿富汗軍隊側後,迫使其後撤;北路英軍在開伯爾山口遭阿富汗軍隊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富汗軍隊奉命撤退,英軍順利占領了賈拉拉巴德。南路英軍占領坎大哈後,進逼喀布爾。阿富汗大片國土淪喪,希爾·阿裏聽從俄國人的建議,逃出喀布爾,繼續不斷向俄國求援。臨離開喀布爾之前,希爾·阿裏將亞庫布釋放出獄,任命他為攝政。

希爾·阿裏逃到巴爾赫後,繼續與俄國代表談判,甚至準備到聖彼得堡去見俄國沙皇。當時俄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在阿富汗與英國攤牌。權衡再三,俄國以出賣阿富汗為代價,換取了與英國簽訂《柏林條約》,獲得了瓜分沒落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權利;然後,俄國斷然拒絕出兵阿富汗。得不到俄國的支援,心力交瘁的希爾·阿裏陷於絕望,不久病死異鄉。英國人對此倒是心滿意足,有人特意寫詩:

當我一想到希爾·阿裏長眠在墓中的時候,

他是怎樣被出賣,心腸欲碎,死在異教徒的朋友和敵人之間,

英國人把他從王位上趕走,他的客人——俄國人卻恥笑他,

我對報復已是心滿意足了,我看到上帝的旨意是再好也沒有了。

希爾·阿裏之子亞庫布繼承了王位。迫不得已,亞庫布於1879年5月同英國人簽訂了《甘達馬克條約》。《甘達馬克條約》內容包括阿富汗不得同其他國家直接交往,向英屬印度割讓土地,英國保留對開伯爾山口等重要地方的控制權,英國向阿富汗國王及其繼承人支付年金,用武器、金錢和軍隊援助阿富汗等等。7月24日,路易·卡瓦格納裏爵士作為英國使節進駐喀布爾,監督《甘達馬克條約》的執行。卡瓦格納裏是在衛隊護送下進入喀布爾的,受到了英國官員們的隆重接待。他騎著一頭大象,在一片禮炮和英國駐軍的敬禮聲中進入喀布爾,在巴拉·喜薩爾要塞設立了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