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3/4頁)

與會者對打通徐蚌線,奪回宿縣觀點一致,但對是否放棄徐州仍持不同意見,會議室裏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聽到會議室內出現兩種不同意見,蔣介石將目光移到了顧祝同臉上。顧祝同是參謀總長,郭如桂事先已將自己的計劃向他做了匯報,顧祝同表示同意。

“三廳提出的方案事先做了大量的調研,我看是穩妥的!”顧祝同說。

蔣介石靜靜地聽著,他一直在思考判斷。等大家都發了言,他才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

“中正雖為首腦,但一直視諸位將軍為手足,如今煥然下落不明,估計兇多吉少,我心情非常悲痛。但是,戰爭是殘酷無情的,是你死我活的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事已至此,我們不能一味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以黨國利益為重,堅定地走下去。”

說完這番話,蔣介石停頓下來,垂下眼角,臉上閃過一絲悲傷的神情。

參會將領全都一臉肅穆,不免生出兔死狐悲的感慨。

清了清嗓子,蔣介石繼續說道:“大家剛才說的我都聽到了,徐州暫時還是不能放棄的,但要想長期維持我們對徐州和蚌埠的掌控,必須打通徐蚌線,必須奪回宿縣,這個思路是對的。徐州那邊有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團,如果第十二兵團再調過去,下一步奪取宿縣和守衛徐、蚌應該沒有問題。你們要密切注意共軍中野各縱隊的動向,督促十二兵團快速行動,務求避免陷入共軍的包圍圈。”

討論了半天,蔣介石還是決定采用郭如桂負責制定的計劃,以第十三兵團固守徐州,以第六、第八兵團沿津浦線向宿縣進攻,第二、第十六兵團擔任攻擊任務在外圍接應十二兵團,然後共同奪取宿縣。這就是所謂的“三路會師,打通徐蚌”的計劃。

蔣介石拍板之後,參會者也都不再說話。

最後,蔣介石對劉峙和杜聿明說:“就這麽定吧!你們趕快回去準備,馬上部署實施。”

原本這個計劃與杜聿明早先想的方案基本吻合,他認為如果按照這一決策實施,可能還會有扭轉戰局的機會。杜聿明考慮問題非常仔細,對這一方案仍有一點顧慮,於是說道:“我堅決擁護委員長的英明決策。如按照這個打法,我們目前的兵力明顯不足。如果能從別的地方給我們調五個軍過來,來個重拳出擊,共軍是招架不住的。不然的話,我們的兵力太少,萬一打不通,會讓黃維第十二兵團陷入重圍,那樣我們就太被動了,很可能會遭受更大損失。”

蔣介石低頭想了想說:“五個軍太多了,一時半會不可能調來那麽多的人馬。但是兩三個軍還是可以的,我來想想辦法,你和經扶先回去吧,盡快部署為好。”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共一方也在不斷地醞釀和調整第二階段的作戰部署。

粟裕提出淮海戰役的最初方案後,中央在他提議的基礎上,決定先打黃百韜兵團。戰鬥打響後,國民黨派出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拼命救援黃百韜兵團,甚至不惜把遠在豫南的第十二兵團調過來援助和保衛徐州,說明戰役規模已經像滾雪球般越打越大,已經比最初的設想要大得多,也復雜得多,正如中央軍委所稱“此戰役為我南線空前大戰役”。

黃百韜第七兵團在徐州以東碾莊圩被圍殲,徐州以南的宿縣同樣被攻占。至此,對解放軍一方來說,華東、中原戰場連成一片,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的新的戰鬥局面已經形成。大戰打響之後,徐州地區一下子集結了國民黨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和解放軍二十三個縱隊,雙方如此大規模投入重兵並集結於一個城市周圍,劍拔弩張、臨軍對陣,實屬罕見。解放軍下一步怎麽打,先打哪裏後打哪裏,急需有一個全盤的計劃,否則,一招失誤,可能造成全盤皆輸。

面對規模如此空前的大決戰,協調指揮華野、中野及各地方武裝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成立了,並獲得了中央軍委“臨機處置一切”的授權。

《孫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用兵策略就是“任勢”。所謂“任勢”,即根據戰場形勢,機動地運用兵力,因勢施謀,借勢成事。與國民黨所有軍事指揮大權集中於遠在首都南京的蔣介石和國防部,大小戰事均要請示匯報相比,共產黨在決策機制上有著機動靈活的巨大優勢。

淮海戰役總前委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華野和中野兩個野戰軍之間的行動,使兩支大軍形成一雙強有力的鐵拳。不但如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還高屋建瓴地考慮到了另外一個問題:華野和中野在未來三至五個月內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近八十萬人左右,遠在千裏之外的中央調度起來將十分困難。於是果斷授權總前委,戰略物資的籌集可直接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區黨委統籌解決,這樣,不但節省時間,縮短中間流程,還可以大大減輕中央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