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4/4頁)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與國民黨軍隊對峙與血戰之際,中央賦予了總前委最大的信任與權限。

黃百韜兵團被圍殲後,下一步怎麽辦?

淮海戰役伊始,根據當時的復雜局勢,中央軍委曾考慮在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殲滅邱、李兵團,奪取徐州。

11月15日,碾莊圩之戰正在激烈進行之時,中央軍委指示,下一步作戰方針為待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依據邱清泉、李彌、黃維三部的情況最後確定,唯目前華野仍應爭取在殲滅黃百韜後再打邱、李。

華野和中野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在阻援打援的時候做了相應考量。部署部隊在阻擊邱、李兵團實施東援的時候,有意識地先分割包圍吃掉一些,削弱他們的力量,後視情況再定戰略戰術。

邱清泉和李彌久經沙場,亦非等閑之輩,他們很快意識到了對手邊阻援邊蠶食的目的,東援之戰打得十分謹慎,為避免陷入對手重圍,即使解放軍有時後退讓出一些陣地,也一直不肯深入冒進。特別是到了21日、22日,看到救援解圍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時,他們隨即調整部署,將主力收縮到大許家以西的地方,修築堅實的工事,與徐州之守軍保持首尾呼應,意圖確保自身安全。

11月8日,徐州戰局危急之時,蔣介石密令黃維第十二兵團從河南確山、駐馬店向東開拔,實施東援徐州的計劃。關鍵時刻,楊雲楓受命緊急趕往南京,與“孤雁”接頭後獲取了這一重要情報。中野因勢而動,及時調遣二縱、六縱和部分地方武裝一路上進行阻擊和襲擾,一定程度上阻滯了第十二兵團的推進速度。

19日,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又仔細地研究了敵我雙方的態勢,認為華野大多數縱隊從8日起一連十余天圍殲黃百韜兵團,部隊已經相當疲勞,如果不經過休整繼續追擊並攻打邱、李兵團,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相反還可能使戰役陷入纏鬥之中。另一方面,劉汝明、李延年兵力強大且背靠蚌埠,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完全依靠中野力量對付他們,由於實力上的懸殊,恐怕力不從心。同時,徐州國民黨守軍較為集中,不易割裂,而黃維第十二兵團孤軍冒進,經過長途跋涉,已經相當疲憊,另外他們在行軍過程中屢遭二、六縱隊和地方武裝的阻擊襲擾,軍心鬥志以及戰鬥力均有所下降。23日,總前委致電中央軍委,提出以中野為主,集中力量圍殲黃維兵團,華野在休整的同時,一部分主力用來鉗制徐州之敵,另一部分主力協助中野殲滅黃維兵團並擔任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任務。

一天之後,中央軍委回電表示同意。

粟裕等華野領導也非常贊同劉、陳、鄧的意見,立即回電表示華野可以抽出四至五個縱隊配合中野殲擊黃維兵團,必要時還可以再增加三個縱隊。不但如此,粟裕對華野的原部署進行調整,把原來負責殲擊邱清泉、李彌的北線部隊調過來,主要用來包圍徐州,有力鉗制住徐州之敵,阻止杜聿明集團西援或南撤;並派出一支部隊阻止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援。另外,粟裕還提出,如果徐州、蚌埠、蒙城之敵意欲以宿縣為中間點進行對接的話,也由華野負責阻擊,總之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支持中野對黃維的殲滅戰。

至此,如果說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是以華野為主中野為輔全力圍殲黃百韜第七兵團的話,那麽即將到來的第二階段就是以中野為主華野為輔全力圍殲黃維第十二兵團。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總前委進一步細化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