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1月11日黃百韜第七兵團被華野團團包圍後,國民黨國防部一幫大員們心急如焚,蔣介石更是寢食難安,他們立即召開會議研究救援方案,準備派兵增援以解黃百韜之圍。

杜聿明到達徐州後,蔣介石命令他務必盡全力救援黃百韜,以最快的速度解七兵團之圍。於是,11日當晚,徐州“剿總”便迅速集結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和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共十二個師的兵力,借助坦克、飛機的掩護,沿隴海鐵路向徐州東面的碾莊圩地區運動。

12日,杜聿明增援部隊在徐州東正式集結完畢的同時,華野發動的阻擊戰也正式打響。

其實,在10日國防部會議結束之後的當天晚上,楊雲楓就接到了一份經南京轉來的密電:“據‘孤雁’透露,蔣要不惜一切代價解救黃兵團,二和十三兵團東進。”楊雲楓立即將此情報報告給了華野司令部,華野在圍困黃百韜第七兵團的同時,只得騰出一只手來,著手進行阻擊和打援工作的戰略部署。

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約有十二萬人,戰鬥力較強,要消滅黃百韜兵團並非易事,這可以說是一場大仗、硬仗。為了讓華野集中精力打好這一仗,就必須拖住邱、李兩兵團,不能讓他們有機會與黃兵團會合。

中央軍委研究後,決定由華野八個縱隊擔任阻擊打援任務,將其中的華野十縱、七縱、十一縱等三個縱隊在十余公裏長的前沿主陣地上從北到南依次擺開。因徐州通往碾莊圩的公路和鐵路都在防線北段,所以北段的阻擊任務最重,經反復研究後,由最擅長阻擊打援的號稱“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第十縱隊負責防禦,參與此次阻援的三個縱隊由十縱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統一指揮。

與此同時,邱清泉和其下屬也在研究進攻方略,最終提出兩種打法:一是經潘塘鎮、房村,攻擊大許家、曹八集,另外也可以考慮先占領鄧家樓、林佟山,分兩路沿山向東攻擊。方案一可以避開強敵,行動也比較迅速,但由於兵力不足,實施不好有被包餃子的危險;方案二呢,由於山地路況不好,行動比較遲緩,但是可以穩紮穩打,便於隱蔽,危險性小。邱清泉認為中共部隊善打“野戰”,擅長速戰速決,不善於打持久戰。所以,經過算計,邱清泉決定采取第二種方案,他覺得這是兩全之計,因為拖著對手慢慢打,既可給南京總部和徐州“剿總”做個樣子,有個交代,也可保全自己的實力,不致遭到毀滅性打擊,萬一共軍撤退了,自己也就算大功告成了。

13日,國民黨軍隊第二、十三兵團於上午九時開始發動攻擊,增援與阻擊之戰正式打響。第二兵團的第五軍、第七十軍、第七十四軍前進到了潘塘鎮、二陳集、張集、林佟山一帶,華野二縱、十一縱、十二縱和魯中南縱隊在此開始阻擊。十二縱的兩個團首先向潘塘鎮、三堡之線的敵人下手,結果由於敵情判斷錯誤,被國民黨部隊擊退,傷亡慘重,被迫退守到潘塘鎮以東三四公裏的黨莊。得到初戰獲勝的消息後,邱清泉信心大增,急令部隊持續前往增援,企圖一舉吃下解放軍的這兩個團。

黨莊是一個小村莊,總共十幾戶人家。房屋本來就不多,經前期的戰鬥後,只剩下斷壁殘垣,村莊外的小河水已經結了一層暗紅色的薄冰,周邊堆積著變硬發臭的屍體,似乎在無言訴說著之前戰鬥的慘烈。趕到此地的解放軍戰士們顧不上多想,緊急在村莊外圍構築防禦工事。北風呼呼地刮著,刷得人臉疼痛難忍,戰士們低著頭拼命地挖著戰壕,嘴裏呼出的熱氣在眉毛和帽檐上都結成了白霜。渴了,就喝一口水壺裏冰得人牙疼的水,餓了,就胡亂啃幾口幹糧餅子,累了,只敢閉上眼休息十來分鐘……戰士們清楚,戰前多十分鐘的準備,戰鬥中就會少犧牲幾個戰友的生命。

14日,邱清泉又接到蔣介石的電報:“黨國存亡,在此一舉,吾弟應發揚黃埔精神,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不惜一切犧牲,將當面之敵擊潰,以解黃兵團之圍。”邱清泉雖有怨言,但也不得不聽從蔣介石的指揮。與此同時,劉峙、杜聿明也指示邱清泉的第七十四軍經潘塘鎮、雙溝向大許家迂回包抄。

早上八點,邱清泉下令集中炮兵火力,對解放軍陣地進行猛烈轟擊,目的是待解放軍陣地被摧毀後,步兵再進行攻擊。猛烈的炮擊過後,解放軍陣地一片火海,硝煙彌漫,死傷慘重。面對敵人的瘋狂轟炸,上級也對堅守陣地的將士下達了死命令,據守屋角墻頭地堡,堅決狙擊,不得後退。整個白天,火光沖天,槍聲、炮聲、嘶喊聲等混合在一起,嗓子喊啞了,耳朵震聾了,身體麻木了。解放軍戰士抱定人在陣地在的決心,誓死堅守陣地,硬是沒讓邱清泉的部隊前進一步。